走近非遗:花儿

花儿是流传于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传统民歌,因歌词中将女性比作花朵而得名。它起源于明代初年,具有音乐高亢、悠长、爽朗的特点,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花儿会作为花儿的重要传承方式,每年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举行,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享有的文化遗产。2006年花儿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阅读延伸:

甘肃省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千年丝绸之路以汉代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从开始运输丝绸慢慢演变成为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的交流之路。这片黄土地孕育而生的民歌——"花儿"显得格外独特质朴。

花儿产于甘肃临夏,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作为花儿的发祥地和最主要的传唱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岷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称号,康乐县和和政县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和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永靖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其中甘肃临夏更是花儿的故乡,在2009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花儿,连同我国申报的其他2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道获准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甘肃花儿,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甘肃临夏、定西、甘南等地区劳动人民表达对理想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热爱的一种民族音乐传唱形式,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也有合唱,特别是集体对唱颇具情趣,各由四五位歌手组成的对歌双方,相互间展开风趣、生动的"花儿"对唱,十分吸引人。集体对唱逐渐演变成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各民族自发举行的对歌、赛歌集会的"花儿会",如临夏州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永靖县"炳灵寺花儿会"、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定西市岷县"二郎山花儿会"等。在这些"花儿会"中,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是"莲花山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穿着艳丽服装的各族人民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登山会歌,常聚有数万人,整个花儿会包括拦路、对歌、敬酒、告别等程序,都是在优美的歌声中进行的,从山脚到山顶,从河边到树林,整座莲花山都回荡着悠扬高亢的花儿,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民歌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