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鱼+虾”生态混养模式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虾+鱼+虾”生态混养模式的奥秘在于:

1. 生态互补:利用鱼虾间食性互补,构建稳定的微生态圈。
2. 水质净化:通过生物絮团技术,保持水质稳定,防止富营养化。
3. 资源高效: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能耗和养殖成本。
4. 生态防病:套养鱼清理病死虾,减少病害发生,提高水产品品质。

该模式促进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关阅读延伸:

来源:汕头橄榄台(图文/汕头融媒记者 刘文钊)

“自从开展鱼虾生态健康养殖、池塘升级活化后,摆脱了过去练江水环境恶化对养殖生产的困扰,让鱼虾拥有一个生态圈的‘新家’,养出来的鱼虾又肥又美,产量和效益双提升,每亩能纯赚近1500元。”在潮阳区和平镇从事养殖生产多年的汕头市康顺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楚平乐呵呵道。原来,针对练江两岸水环境恶化困扰养殖群众的难点痛点,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推广其研发的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河口区对虾生态混养技术”,实施“练江两岸老化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模式”项目,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练江两岸近4万亩池塘示范推广“南美白对虾+家鱼+罗氏沼虾”生态混养模式,提高养殖户收入的同时,推动养殖业绿色发展。

初冬时节,阳光明媚,练江江畔的和平镇下寨村一口口池塘波光粼粼,鱼儿欢快地游动着,两名渔民乘坐着小竹排正在池塘上来回穿梭,忙着捕获南美白对虾,不一会儿就收获一笼笼活蹦乱跳的对虾。

“这里养殖的草鱼、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是分批投苗不同时期收获应市的。”马楚平告诉记者,以前练江水质差,养殖品种比较单一,养殖效益也一年不如一年,合作社在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的帮助下,不断探索新的养殖模式,特别是实施生态混养模式后,优化了养殖结构,水质明显改善,不用换水,生态经济效益凸显。“这两年练江整治后,水环境大为改善,养殖用水处理成本也明显降低,养殖户获益匪浅。”

那么,生态混养模式到底有什么奥秘呢?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高级工程师马庆涛揭开了谜底:池塘改造升级后,重点是通过对黑水臭水死水进行消毒、活化处理,接种有益微生物,培养生物絮团,水质达标后,便开始放养鱼虾苗。通过鱼虾生态混养,应用生物絮团技术,合理构建鱼、虾、微生物组合食性互补食物链和微生态圈,保持池塘微生态平衡和水质稳定,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养殖全过程不换水。这样一来,既提高饵料利用率,又降低能耗和养殖成本。“如池塘增加放养罗氏沼虾后,一方面优化养殖结构,一方面养殖残饵和南美白对虾病死虾成了它的美食,在池塘中起‘清道夫’的作用,池底表层淤泥通过罗氏沼虾扰动变成了活性污泥,净化水质的同时,降低了饲料成本。”

马楚平跟记者算了一本帐:养殖成本大概由鱼虾苗、饲料、地租、人工、水质调节剂、电费等费用构成,以往草鱼等四大家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每亩的成本和收入在持平的状况下浮动,近三年每亩增加放养5000尾罗氏沼虾后,在其他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仅增加虾苗成本200多元,每亩平均能收获30至40公斤罗氏沼虾,每亩每年能赚纯利1500多元。

马楚平还告诉记者,罗氏沼虾要在每年12月前及时收获,避免受低温天气影响而死亡造成损失。“去年以来,草鱼价格持续上涨,目前每公斤平均收购价达20元,希望广大养殖户采取草鱼轮养方式错峰上市,避免因集中上市导致市场价格下滑影响收益。”马楚平说。

值得一提的是,康顺种养专业合作社还积极探索通过生态净化渠来实现养殖水循环。在该合作社的养殖场,记者看到,池塘之间有一条沟渠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绿油油的浮萍,水里则养殖水草和藻类。“这就是生态净化渠,养殖尾水排放到这里净化后,抽到池塘作为养殖补水循环利用。”马楚平笑道。

记者了解到,生态混养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已在整个练江两岸养殖区开展推广示范,产生了明显的带动与示范作用,生态经济效益显著。2020年汕头市农业农村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全市17万亩养殖池塘设置55个监测点,对池塘水质分4个季度开展监测,结果显示,养殖池塘水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含量较低,养殖水水质明显优于沟渠水源本底水质。按练江两岸的养殖面积3.85万亩、池塘干塘进水水位0.8米计,每年两岸池塘能为练江净化水质2054万吨,进一步提升练江水质,推动练江两岸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