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出淤泥而不染的野生杂鱼,生存能力有多强大?

泥鳅生存能力强大,适应力强,栖息于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池塘、沟渠等,能钻入泥中生活。耐缺氧,可利用肠呼吸进行气体交换,水中溶氧低时仍可生存。生长水温范围广,休眠期能在湿润泥土中维持生命。

相关阅读延伸:

导读:随处可见的的泥鳅是什么鱼?生存能力有多强?如何挑选好吃的泥鳅?

条纹鳅

在我国众多的野生杂鱼中,泥鳅是比较特殊的鱼类,说它们特殊,是因为它们在外形特征,生存能力,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是其他的野生杂鱼所无法比拟的。

同样是野生杂鱼,貌不惊人的泥鳅有什么不同?如何在常见的泥鳅品种中挑选出好吃的泥鳅?

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随处可见的泥鳅是什么鱼?

泥鳅也是鲤科的小型淡水鱼,鱼体细长,前半段略成圆筒形,尾部侧扁,眼小嘴凸,体表粘液丰富,因栖息地水质和淤泥的差异,体色也不尽相同,多数泥鳅背部为黑灰,腹部微黄,体表和鱼鳍分布有花纹和黑色小圆点!

泥鳅的这副“尊容”和配置虽不擅长游泳,但是却极善于钻洞,通常栖息在池塘,沟渠,稻田,水坝和富含腐殖质的微流和静水淤泥中,以有机碎屑,水蚯蚓和浮游生物为食。因为穴居的习性,泥鳅对环境适应性极强,分布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是野外最常见的野生鱼类!

泥鳅是小时候抓的最多的野鱼,以前老家每到插秧季,村口的水塘被抽干,村里孩子成群结队提着小桶,脸盆,到水塘齐大腿深的淤泥中挖泥鳅,浑身粘液的泥鳅在淤泥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所以在淤泥中抓泥鳅很讲究技巧!

首先找到泥鳅在淤泥表面钻出的呼吸气孔,两只手从左右两侧往下慢慢的插到底部,双手合拢,连同泥鳅和淤泥一起捧起来,放在脸盆的上方,慢慢打开让泥鳅钻出来,如果不慎让泥鳅逃脱,那也只能随它去了,因为泥鳅在淤泥中左钻右钻就找不着影子了。如果淤泥浅那就用笨办法,把淤泥翻个底朝天,用这些方法一会功夫就能收获满满。

泥鳅和其它的野鱼不同,可以在相同地方反复多次翻找,无论之前搜寻的多么仔细,淤泥中总会有漏网的泥鳅,在经过一夜风平浪静后,泥鳅会重新在淤泥中钻出新的呼吸气孔,也不用担心泥鳅被抓绝,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抓到的泥鳅幼苗太小没人要,都放生的!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泥鳅极耐低氧和干旱,在水环境中泥鳅用鱼鳃呼吸,但是在水源干涸的时候泥鳅会潜伏在淤泥中依靠气孔用皮肤和肠道进行呼吸,只要泥土保持湿润,有水无水对泥鳅几乎没有影响!

网上有些三农博主发布在干涸龟裂的池塘里翻土块寻找泥鳅的视频,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认为都是摆拍,是假的。其实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都知道那是真实的,泥鳅体表的粘液在不过分失水的情况下,确实能够在严重缺水的环境下依然存活。

在众多的野生鱼类中,泥鳅的生存能力绝对是翘楚之列!

如何挑选好吃的泥鳅?

泥鳅营养丰富,滋味鲜美,肉质细腻内脏少,没有杂七杂八的小刺,老少皆宜,是大众喜爱的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因为价格适中,市场需求量很大,但是由于野生资源的减少,集市上的泥鳅多数都是养殖的。

提到养殖的泥鳅,多数人的反应都是养殖的泥鳅不好吃。确实,养殖的水产品一直以来因为环境污浊,饲养密度,饲料,包括药物的使用,造成品质确实差强人意,但是泥鳅却是例外!

泥鳅原本生活环境就是污浊的淤泥环境,再加上群居的习性。所以养殖场的养殖环境和野生泥鳅的生活环境,其实相差并不是特别明显,区别主要在于养殖泥鳅的品种和饲料投喂比野生的泥鳅要及时富足些,营养价值都是差不多的。

那如何在市场上挑选出好吃的泥鳅呢?

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选择那体色青灰或者是黑灰色的泥鳅,别挑选那些体色鲜艳或形状怪异的泥鳅就好。

因为不同栖息环境的泥鳅是不相同的,水塘,池沼养殖的泥鳅颜色多为青灰或黑灰色,体较肥,而稻田,沟渠的泥鳅颜色多为黄绿或红灰,土黄,偏瘦些,体型颜色虽有差异,但并不影响它们的营养价值,区别在于口感。

背青腹白和背黑腹黄的泥鳅俗称乌泥鳅,此种泥鳅肉多而嫩,炖汤色白如奶,极其鲜美,无需久煮,肉刺易分离,营养价值高,口感佳,而颜色鲜艳的泥鳅,煮熟后口感挺而硬,肉刺不易分离,口感要差些,所以我们挑选泥鳅的时候,尽可能选择颜色暗灰色果黑灰色的泥鳅,既好吃营养价值也高!

写在最后!

泥鳅虽然只是野生小鱼,但是它却有其他鱼类不具备的优势。其他的野杂鱼诸如白条,麦穗,鳑鲏鱼,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寒冷节气和干旱天气的影响,泥鳅则不然,一年四季无论干旱都可以捕捉得到,除了前文所说的各种栖息地,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有水源的地方发现泥鳅,并且泥鳅是群居鱼类,只要发现泥鳅,多数时候能抓到一窝!

农村谚语说,“天上斑鸠,地上泥鳅”,谚语既是对泥鳅滋味鲜美的赞誉,也是对其营养价值的充分肯定!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