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元每斤供不应求,到如今百元卖不动,娃娃鱼为何突然不香了?

娃娃鱼从千元每斤供不应求到百元卖不动,主要因:1. 养殖技术成熟,产量大增,供大于求;2. 消费者猎奇心理减退,口感评价一般;3. 市场认知转变,娃娃鱼不再是稀有食材;4. 养殖成本下降,养殖户竞争激烈,价格下滑。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娃娃鱼市场降温。

相关阅读延伸:

导语

娃娃鱼,曾经凭借着其鲜美的肉质和药用价值被成为了“滋补之王”,是餐桌上的宠儿,更是商家手中的摇钱树,2000年左右,全国的人们爱上了吃娃娃鱼,娃娃鱼的价格节节攀升,曾高达3000元每斤,让广大养殖户都有了致富的希望。

不少人纷纷加入养殖行业中,市场上处处都是娃娃鱼,甚至一些饭店法餐店都能见到他。

娃娃鱼的红火时期。

2000年的时候,一斤3000的价格还只是一个开始,到了2011年,娃娃鱼的市场需求愈演愈烈,这时的价格已经涨到了6000元每斤,并且供不应求。

在市场上,人们想吃到一斤肉质鲜美的娃娃鱼已经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然而,没有人会想到,随着养殖户的逐年增加,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娃娃鱼的市场价格跌至百元每斤的水平,各大养殖户纷纷低价销售手中的鱼苗和产品,不到一年之间,一度炙手可热的娃娃鱼产业便陷入了千疮百孔。

是什么原因造成娃娃鱼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

为何从一斤3000到6000元再到100元时隔十几年就经历了如此巨大的落差?

一方面是野生环境限制了娃娃鱼的数量,人工养殖提高了数量,但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人为捕杀。

我国作为生产性大国,凭借着地域优势以及温和湿润的气候,自然条件适合这么美味又营养丰富的淡水鱼自然不在话下。

我国南方和西北地区的大部分省份均分布有野生大鲵种群,并且近亲繁殖、杂交导入等措施提高了人工养殖水平和数量。

但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更直接地导致供给量加快上涨。

市场上人们对这种稀缺性食材需求量大,但市场稀缺性又产生较小,这被称为市场价值。

但我国在对待物种保护方面并没有十分友好的行为,在面对野生动物的时候,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受到保护。

有研究表明,淡水鱼类是我国水生脊椎动物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一类资源,其中绝大部分只有通过野生捕捞才能获取。

随着人们对物种保护意识的加强,他们开始意识到过度捕捞造成了物种灭绝灾难,以及人口数量、生活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物种多样性;当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密集,对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这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因此从这两方面来说都对娃娃鱼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

娃娃鱼的经济价值。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生态平衡。

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那些五彩斑斓的花草树木、奇特美妙的动物,它们营造出自然风光,完成生态循环,共享自然资源。

它们彼此依存,相互制约,实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氮循环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植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存储二氧化碳;

动物在生活中吞噬植物并在死亡后留下有机质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同时动物也呼出二氧化碳时植物能够吸收利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支持着全人类的发展,是为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发展。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曾说过:“我们不能独占自然,否则只有自然将我们独占”,我觉得他说得特别好,我们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让其他生命为我们的利益付出代价,我们需要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

而作为一种被誉为“活化石”的鱼类,娃娃鱼作为物种非常有研究意义。

它是淡水鱼体型最大的品种,我们俗称它为“娃娃鱼”,但其实它真正学名叫做“大鲵”。

它因为体型巨大且为肉食性动物,在它很小的时候就会因为体型巨大被迷住眼神猎物看到,现在人们也喜欢把它叫做“活化石”,这是因为这大鲵品种最早起源于三亿年前地球时期,是一段历史悠久的生命品种。

中国境内的大鲵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西北地区。

但是现在已经濒临灭绝,是世界上最濒危的两栖动物之一,在我国已经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那么,既然有人工养殖,那么野生大鲵是不是并不重要呢?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人们工业活动对环境破坏非常大,也使得野大鲵无法有效地存活繁衍种群。

那么野生大鲵有什么更高价值呢?

首先从经济价值上来看,野生大鲵无论是肉质还是药用价值都比人工养殖要高得多;

放养于自然环境中的大鲵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影响,其脂肪含量低,而人工养殖中由于供给关系太密集,会采取投喂措施,使得其身体中含有过多脂肪,这样自然体型不高,加之现在野生环境恶化,不再进行投喂,也造成营养成分无法快速补充的危害,使得基因无法合理进化发展,从而造成转基因风潮。

保护物种。

对于这个状态我们需要改变意识,不仅要让人们认识物种保护的重要性,也要让人们认识人工养殖更应该理智把控来合理发展。

我国早在2005年就已经强化了对国家和地方水域及其周边区域大鲵生存环境的保护,将大鲵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并成立了专门野生动物以及自然环境保护领域国家法律法规实施管理办公室。

建立了多个天然生态维护管理处及其森林公园等机构,加强对自然生态区域以及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维护和恢复。

在发现野生大鲵种群数量过少的问题后还迅速借助科学手段增殖放流,通过精细繁殖技术将大鲵卵使在幼体发育过程中更成熟发育精细化,从而增强基因状态,提高存活率,同时增殖放流还有恢复生态环境的意义,让物种能够重新适应自然环境。

在这些措施下,大鲵存活状态有所回暖,但是现在环境仍很恶劣,还会受到人为捕捞行为的威胁。

我国早在1996年就强制禁止了食用或交易任何类型的大鲵,因此市场上很少有人会售卖这项业务,但是国内黑色产业链仍然存在,这影响着法律执行效果,也影响着民众对物种保护意识培养。

这些非法捕捞行为也会影响人们与这些文化习惯,如果没有人吃,也不会有人去售卖,所以我们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同时对于现在行为严厉打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行动,让山河更巩固,更绿色,让大鲵能够在这些自然条件较为完善的区域中存活繁衍繁殖。

结语

从千元每斤供不应求,到如今百元卖不动,惊艳过后沉寂已久,这就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恶果,我们要警惕养殖业商业模式,同时加强对野生动物的善待以及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