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年收入20多万,干啥活儿能挣这么多钱?

在农村,年收入20多万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

特色农产品种植:如有机蔬菜、水果等,结合市场需求和科学管理。
养殖业:如生态养殖土鸡、黑猪等,注重品质和品牌建设。
农村电商: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整合资源,拓宽销售渠道。
农产品加工:如营养土加工、筷子牙签制作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乡村旅游业: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吸引游客增加收入。

这些方式均可能达到年收入20多万的目标。

相关阅读延伸:

国庆节放假,有人去远处度假,有人居家悠闲享受难得的假期,我们村50—70岁左右的妈妈们,或者说奶奶们,邀约不断,繁忙异常。


打电话的都是附近菜棚的种植户老板,最近活儿还挺多,有种蒜的,有绑番茄苗的,都在准备冬季的蔬菜种植。


我妈在村里附近的菜棚干活,已经好些年了,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还非常乐在其中。


你觉得她辛苦,她辛苦她也开心。



记得很多年前参加郑州工会一个赞扬精准扶贫的征文活动,我写了我妈她们在精准扶贫前后生活变化,最后拿到了100元购书卡奖励。


精准扶贫,在我们村,有9年了,我在种植产业园旁边看到这样一个牌子,上面内容:


(我们村)一村是个贫困村,共310户,1470人,其中是贫困户77户,361人,已全部脱贫,贫困户脱贫主要得益于借助各项帮扶改策,通过精准推广先进适用种植技术,引导群众发展蔬菜产业。



一村产业区建于2015年,位于该村南300米处,有日光蔬菜大棚310座,占地1000余亩,每座大棚占地3-4亩,三面加钢架结构建造,棚内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茄子、长角豆等、各区内年产优质番茄2800万斤、黄瓜300万斤、茄子200万斤、蜜瓜200万斤、长豆角800万斤,年产值4800万元,年产值2100万元。


园区蔬菜种植的群众113户。其中贫困户13户,51人,年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在园区打工的贫困人口150人,年人均纯收入1.8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就像我们邻居——李哥种植番茄、豆角,年收入20多万元,这是家庭收入,不是个人收入。李哥家主要劳动力是他们夫妇,帮扶的还有他们的父母。


平时干活,是请村里人,他们自家人当然干的更多,天天住在菜棚一般,如此年收入20多万,在河南农村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挣了钱,买了车,盖了房,娶了儿媳妇,也算很圆满,虽然苦累,可苦累有收获,比一年瞎忙活,最后一无所获,幸运太多。



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城市里忙活一年,吃吃花花,最后所剩无几,收入不如在老家种菜。


我妈他们五六七十岁的人,通过在附近各个菜棚干活,也能达到纯年收入几万元,相比曾经,生活好太多了。


对于农村而言,苦累不怕,怕的有力气,却没有地方干活、无处挣钱,没有就业岗位,你说怕不怕?



一直对我妈干活的菜棚,挺好奇的,于是今天就带着几个孩子,跟着我妈去菜棚转了圈儿,大大震惊了我。


里面真的太热了!


今天的开封兰考室外温度不到20℃,菜棚里闷热异常,得有30多℃,进去里面,感觉像被火烘烤一般,一会汗流浃背,脸晒的烫手。


咱也不知道她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怎么熬过来的。



她们在菜棚里面,需要把番茄棵绑起来,顺便掰点多余无用的杈。


每个人有一个“屁股墩儿”,墩儿的两个松紧带穿到腿上,走哪里带到哪里,半坐半谷堆。



工费一个小时七块钱,从两点干到六点,四个小时,收入28元,勉强买一两杯霸王茶姬的饮料……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种活儿,说实在的,我们不愿意干,一个下午挣28元,这咋干?!


可这是她们的日常。



中途,我妈突然接到电话,一个老板让去种蒜,工费一小时10元,我妈她们给种番茄的老板(我们邻居)说了一下,几个人开着电动车,腾腾地去挣10元一小时的工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