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 古人为什么要“禁蝎”?

谷雨时节,气温转暖,蝎子等毒虫开始活跃,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古人会在此时进行“禁蝎”活动,通过在墙上贴压蝎符等方式,祈求避免毒虫侵扰,体现了古人提前做好夏季毒虫病害预防的意识。

相关阅读延伸:

唐张萱所绘《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倪方六

转眼间,“谷雨”已过。“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谷雨,一年四季中最美丽怡人的春天就将远行,而酷热的夏日则将来临。谷雨时节,古人都做些什么?“禁蝎”、“调摄”、“祈嗣”……都是流传很广的“谷雨”习俗。

贴符“禁蝎”:书“谷雨贴”防“五毒”

《增修登州府志》:“士民用朱砂书符咒,禁蛇蝎”

“谷雨”之后的节气是“立夏”, 由于“五毒”在夏季常出没,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因此,古人要在谷雨前后进行一场除“害”运动,即“禁蝎”或“禁五毒”。

形容一个人太坏,常言之“五毒俱全”,蝎即是其中一毒。另外还有蛇、蜈蚣、壁虎、蟾蜍四种有毒爬行动物。为什么“禁蝎”要在谷雨时节进行?民间流传五毒怕“谷雨大将军”。据清光绪三十一年《绥德州志》记载,谷雨这天,陕北绥德、米脂一带家家都要在墙上贴压蝎符。符上书有咒语:“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三巡,送蝎千里化为尘。”也有的写“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或“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持七星剑,单斩蝎子精”这类咒语。

这些纸符俗称“谷雨贴”,比较讲究的,上面会绘上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等形象,四角再书写上“八威吐毒”四个字。书写禁蝎符的纸要用黄纸,好心者还会写好符咒,送给邻居张贴。

谷雨“禁蝎”风俗在西北、华北、华东等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曾流行。据清光绪七年《增修登州府志》,在今山东蓬莱一带,谷雨这天便要“士民用朱砂书符咒,禁蛇蝎”。

尽管“压蝎符”是早期巫术的遗俗,但从中也可看出古人提前做好夏季毒虫病害预防的意识很浓。书符“禁蝎”虽不乏迷信,但实际禁蝎的效果还是有的。其秘密就在于所用的“朱砂”,朱砂是一味传统解毒中药,可以对付蝎毒。

其实,古人防毒虫大多在“谷雨”之前已经开始,如从唐朝时流行至今的清明“戴柳圈”风俗就是为防毒虫的,唐朝人认为,戴细柳圈可以“辟病”。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在景龙年间(公元707年-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戴之免虿毒。”这里的“虿毒”就是指蛇蝎等爬行类毒虫。

而且,古人预防毒虫之害还要贯穿于整个高温季节,到了夏季的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古人还会再来一次除害运动:“饮菖蒲酒,调以雄黄,曰辟灾毒”。

举办“花会”: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

《论语》:暮春时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过了谷雨,春天将尽。这个时候,古人当然要抓住春天的尾巴,畅情春游,即《管子·小问》中所谓:“(齐)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孔子的弟子曾皙对老师曾流露过如此“志向”:最想在暮春时节,约上同学,沐浴在春风里,一起嗨一番。即《论语·先进》中所谓:“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眼下的“谷雨”之后,盛事之一则是观赏有“国色天香”之誉的牡丹花。古人所谓“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就是这个意思,此时古人大多要举办“花会”,以吸引游人。

在观赏美景之外,对古人来说,最热衷的是参加各种群体性活动,放松身心,其中以进庙上香的“春祈”活动为多。从三月初的上巳节,到三月底的“香会”、“钱幡会”,古人都要“出去走走”。以北京来说,“香会”更是春天将尽之时的最大盛事。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记载:三月二十八日,“民间每年各随其地预集近邻为‘香会’,月敛钱若干,掌之会头至……是日行者塞路,呼佛声振地,甚有步一拜者,曰‘拜香庙’。”

同一天,在南方则有“钱幡会”。据清乾隆《奉贤县志》,上海一带的岁时民俗是,“(三月)二十八日为‘钱幡会’,先是诸巫舁偶神循门互唱索钱,结缕为胜,以奉岳神。至是日,鼓乐仪从,群至松郡岳庙而散。”在吴地(今苏州),三月二十八日也有类似活动。清顾禄《清嘉录》称: “城中玄妙观有东岳帝殿……俗以诞日前进香者,乡人居多,呼为‘草鞋香’。”

农历三月底的“民间狂欢”现象,在古代是全国性的。如在湖北,三月二十八日的活动安排也颇为丰富。据民国四年《汉口小志》,“男女多游洪山。童子放风筝,斗百草,打秋千,皆间一为之。”

虽然古时三月下旬的活动名目不一,但以三月二十八日这一天活动最为隆重。为什么?原来传这天是东岳神(泰山神)的生日。据《岱史》,“岱(泰山神)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因此,迷信的古人敬之当然格外虔诚。实际上,这不过是春天将尽之际,古人放松心情的又一理由。

谷雨“调摄”:春夏交替的养生之道

《养余月令》:“谷雨日,采茶炒藏,能治痰咳及疗百病”

谷雨时节,古人还会调整作息,调理饮食,以适应春夏交替,这一做法即所谓 “调摄”。如何调摄?明戴羲《养余月令·三月下》中有这样的说法:“季春之月,万物发陈,天地俱生,阳炽阴伏,宜早卧早起,以养脏气。时肝脏气伏,心当向旺,宜益肝补肾,以顺其时。”

《养余月令》中所列“调摄”方法有19则,所列“药饵”有11则。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有些地方流行谷雨“洗桃花水”的风俗 。而在调摄上,古人也有使用桃花的案方:“采桃花浸酒,饮之,除百疾,益颜色。”

谷雨还可食野菜时蔬。在北方,有“食香椿”的风俗,称“(谷)雨前香椿嫩如丝”。在南方,南北朝时就有“鼠曲和粉,以厌时气”的传统。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取鼠曲汁蜜和为粉,谓之龙舌,以厌时气。”就是采摘鼠曲草,用蜜汁加粉调和,做成的一种饼团,又称“龙饼”。也有的地方,“用黍曲和菜做羹。”

此外,还有的地方流行取树叶汁做饭的风俗。据清乾隆《宁德县志》,福建宁德一带,“乡间以柷木叶捣汁染饭,俗传食此长年,即青精饭遗意也。”而在西宁一带,则是另外的做法。据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当地“岁三月以青枫、乌桕嫩叶浸之,信宿以其胶液和糯,蒸为饭,色黑而香。”

其实,暮春之时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古时食蔬饭不仅仅是为了“调摄”,也是为了节省粮食度春荒。据清光绪十八年《邹县续志》,在山东邹县一带,就有三月“食榆钱、榆粥、榆饼”之俗。无粮时野蔬直接当粮吃,民国二十四年《怀柔县新志》称,北京怀柔一带,“每候榆柳芽发,采以代谷。”

此外,“采茶”、“喝茶”的风俗更是流传至今。虽然清明前新茶已上市,但古人更重视“谷雨茶”。《养余月令》引《养生仁术》称:“谷雨日,采茶炒藏,能治痰咳及疗百病。”

郊禖“祈嗣”:给“后土娘娘”上炷香

《重辑张堰志》:“士女连袂而去,竟日始返”

谷雨前后正是栽树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机,古谚所谓“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就是这意思。何谓“谷雨”?明王象晋《群芳谱》称:“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这个时候,古人也会想法子给人类自己找些“种瓜点豆”的机会,三月的“上巳”、“清明”、“谷雨”、“香会”,都是为适婚男女提供交流的活动。其中三月十八和三月二十八这两天,是古代女性最在意的日子。

三月十八日,一些有婚育目的的男女会“郊禖”,给掌管生育的后土娘娘上香,“祈嗣”。据民国二十一年《同官县志》,在今陕西铜川一带,“十八日,士女出城祀后土庙,祈嗣。”三月二十八日,男女交流、互动更频繁,有“游山”、“香会”、“钱幡会”等形形色色的聚会,男男女女都会到庙里上香。民国九年《重辑张堰志》记载,今上海张堰一带,过去“二十八日游秦山,士女连袂而去,竟日始返。”

在江南一些地方,还有女性到庙里夜不归宿的现象,谓之“坐夜”或“坐蒲墩”,目的是为了香火不断。清嘉庆十年《黎里志》记载:“闻旧于二十七日夜,先有妇女宿殿上,谓之‘坐蒲墩’”。但这种行为并不被古人提倡:“此最近亵,今久无是俗。”

更多阅读:

山西也有兰陵王?现存西周铜面具十分狰狞

30多位陕军后人祭奠英烈 八旬老人寻父亲牺牲地

贾平凹谈《极花》:像刀子一样刻在心里的故事

莎士比亚用“古英语”写作?你想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