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谚语及汉语解释如下: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条件好自然有人才。
牛老怕惊蛰,人老怕大寒——人越老越怕恶劣环境。
公鸡想啼拍翅膀,人要讲话想前后——做事前要深思熟虑。
这些谚语蕴含着壮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相关阅读延伸:
>壮语淳朴押韵朗朗上口,是非常接地气的民族语言。今天整理一些壮族谚语和汉语谚语的解释,虽然没用壮语说出来,但是懂壮语的人应该能从汉字中读懂。我非常喜欢我们民族的语言,也希望他能继续传承下去!
火不烫灰烫——皇帝不急太监急。
逼牛喝水,逼猫喝醋——强逼别人做不想做的事。
编草鞋不合赶街人——自作多情,一厢情愿,别人并不领情。
马自赞尾长,羊自赞臀肥——自认为的长处在别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告诫人们别自夸。
稀饭不能装满溢,苦人不能讲大话——告诫人们不要忘了自身实际。
四月去借牛——农历四月正是农忙时,家家户户都用牛,借不到。
投石中珠罐、放屁中狗嘴——偶然运气好。
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天亮才尿床——想掩盖来不及了。
屎拉不出赖土硬——找借口。
屎急才挖坑——来不及了。告诫人们要未雨绸缪,做事要早作打算。
人多煮猪头不熟——人多手杂,做不成事。
两人抬,三人兜——做事情需要互相帮忙。
懒人拿重的,贼人拿多的——说出了一些人的心理特征。
懒人屎尿多——不想做事的人老找借口。
二三送灶,二四扫屋——农历十二月廿三送灶王,廿四就打扫屋子迎新年了。
吃得足,住得荣——这来自一个媒婆的笑话。为了达到把女孩嫁到穷苦男家的目的,媒婆花言巧语说了这句话。实际上,男家平时只吃得上粥(壮话里“粥”与“足”发音相同)、住草屋,都是蚊子(壮话里“蚊”与“荣”发音相同)。
十三只鸡,十四只鸭,十五斤半肉,十六斤米粉——这当然也是媒婆的花言巧语。壮话数量词合说时“一”常被省略,只留下量词,“一只鸡”常说成“只鸡”,媒婆故意用省略的说法,让女孩以为男家整个农历中元节四天就有这么多吃的,欣然嫁去。实际是男家农历七月十三才吃上一只鸡,十四吃一只鸭,十五吃一斤半猪肉,十六碾一斤半米粉做馍馍。后来演化为中元节吃的风俗。
青蛙在浮萍下,藏得头尾又露——捉襟见肘。
放屁应狗嘴——虚晃一招,欺骗别人;制造声势,其实没什么实际能力;光打雷不下雨。
吃稀粥屙硬屎——打脸充胖子。
母猪嫌跳蚤——母猪身上本也很脏,却讨厌跳蚤脏。五十步笑百步。
母猪嫌芋潲——想得到好东西却故意推辞。母狗最喜欢吃芋头叶煮的潲水,表面上却故意嫌弃不吃。
教勒教平台,教娅教初来——孩子(勒)长到平桌子高时就要教了,娅(妻子)刚嫁进家门时就该教她规矩。
到院子来打陀螺——欺负到头上来。通常会说成“到我家(你家、他家)院子来打陀螺”。意思是欺负到我(你、他)头上来。
逃得老虎又见花牛——刚逃出虎穴又入狼窝。
做梦受伤——意料之外的伤害。
水牛还懂得转角——讽某人笨,不活。水牛的角又大又弯,但它能转过角,把头露在牛栏外。
送来的不贵,借来的才贵——别人白送来的东西,自己不觉得珍贵;千辛万苦借来的东西,才显得珍贵无比。
主人不吃主人吝啬——请客人吃饭而自己却不舍得吃,那么这个人必是吝啬之人。
父母挖泉你却造渊——败家仔。
十人十口母饿死,十人十则母冻死——形容子女多,母亲为了让子吃穿宁可牺牲自己。
轭作点,绳作点——双方都有责任,各打五十大板。驾车时,在牛颈上搁轭,在牛嘴上栓绳,车不动,责任在轭和绳。
脱裤子做包袱——死撑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