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团队需要“鲶鱼”式人物,即那些能激发团队活力、推动竞争与合作的成员。他们通过自身的高标准和积极态度,带动团队追求卓越,提升整体业绩。团队管理者应善用这类人才,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促进团队持续成长。
相关阅读延伸: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说到团队,也是一样,每年每个部门都会有人进进出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好事吗?
我们经常会听到说一个企业的团队人员的离职率是多少?或者所我们的考核当中都会希望把人员的离职率给降低。从一个团队的稳定性来说这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人性本懒,都希望干容易的事情,不会选择干困难的事情,不喜欢干脏活、累活。当我们从一个销售菜鸟干到销售老司机的时候,我们慢慢会发现,这些人都褪去了当年的激情,希望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这么经营着。如果这个公司的业务本身目标客户不多,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个公司的目标客户多,流失率也比较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能够这样了。但是很多老销售同样不喜欢去干“脏活”、“累活”,比如去找线索、开发新客户,这是两个典型的销售活动,都无法绕开的。
那么这个怎么解决了?既然我们说无法解决人的惰性,那就招新人进来,让他们来吧,让他们去带动这潭没有活力的“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鲶鱼效应。
我们先来看下鲶鱼效应这个典故,据说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常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团队管理也是这个样子的。无论是传统型团队还是自我管理型团队,时间久了,其内部成员由于互相熟悉,就会缺乏活力与新鲜感,从而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厌倦、懒惰、倚老卖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团队,制造一些紧张气氛。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努力工作的目的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物质,而更多的是为了尊严,为了自我实现的内心满足。所以,当把"鲶鱼"放到一个老团队里面的时候,那些已经变得有点懒散的老队员迫于对自己能力的证明和对尊严的追求,不得不再次努力工作,以免被新来的队员在业绩上超过自己。否则,老队员的颜面就无处存放了。
而对于那些在能力上刚刚能满足团队要求的队员来说,"鲶鱼"的进入,将使他们面对更大的压力,稍有不慎,他们就有可能被清出团队。为了继续留在团队里面,他们也不得不比其他人更用功、更努力。可见,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一条"鲶鱼",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团队战斗力的重新爆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