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种养文章,小山村当起领头羊!林下种灵芝,田里种优质稻、养稻花鱼

小山村创新种养模式,成为致富领头羊!林间灵芝茂盛,绿意盎然;田间优质稻浪翻滚,稻花鱼游弋。这种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还带动了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相关阅读延伸:

9月30日,建宁县均口镇官常村的优质水稻田里,村民们拿着抄网,相互配合收获稻花鱼,田埂边上,一群闻风而来的顾客已经等着购买。“今年第一年就能收获300公斤左右的鲜鱼,每公斤售价70元,干鱼每公斤600元。”村民朱金文展示着金黄的稻花鱼乐滋滋地介绍。


收获稻花鱼

官常村地处偏远,早些年村民靠上山砍伐竹木、外出务工为生,收入低。近年来,这里践行大食物观,做好种养文章,林下种灵芝,田里种优质稻、养稻花鱼,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新路。

一个小村庄的困境

你是否能想到,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村的年村财收入上百万元,村民个个收入颇丰,村里开了5家餐馆,每天座无虚席。

那时,官常村村民靠山吃山,丰富的木材、毛竹资源被大规模采伐利用,大家赚了不少钱,是远近闻名的“摩托村”。

“当时,村财年收入10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村里1000多户人从事林木相关工作。”老村干揭双海说, 2000年后,随着林木市场经济下行,建宁县全域禁伐阔叶林,村民收入锐减。

官常村是高山村,海拔在670米—1000米,坐车去县城要一小时,村里可供种植的土地面积有限,发展受到限制,慢慢地山林失管、土地抛荒。

“像我这一辈的人都出去了,村里剩下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一千余人的村,现在留在村里的只有186人。” 村党支部书记揭福球说,现在村财收入主要依靠2万多亩的竹山、小水电站分红和烟叶种植。

村民收入减少,人口不断外流,村集体缺钱,捉襟见肘。

“村里修路、修渠、照明等都缺乏资金。”2018年刚回村上任时揭福球满面愁容。

那年,村里党员带领村民一起种植茭白。“没想到,第一次尝试就失败了。”揭福球说,种植茭白,技术是关键。技术短板,制约着村里的经济转型。

发展:

从“砍树经济”到“林下经济”

2021年,建宁县为了更好地发展村级经济,创新理念、工作方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组织5名村书记到浙江杭州、安吉等地学习“千万工程”的先进做法,揭福球也在其中。

学习中,看到浙江的村庄通过成立企业,村民抱团取暖,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发展致富。回到村里,揭福球开始思考:和浙江的村比起来,官常村地域资源薄弱、人口少、基础差,成立公司不行,那就成立合作社。

为了不让茭白的失败重现,村干部们一同走访周边的县。“永安、明溪、宁化,还到了龙岩市的一些村。”村干部揭春花回忆道,林下种植经济还是最适合当地发展的,灵芝、仙草、金线莲、铁皮石斛、黄精……只要周边相同气候条件可以种植的,他们都去学习过。

灵芝种植

最终大家选择了灵芝种植。相比其他中草药种植,灵芝有很大优势,官常村林地土壤肥沃,早晚温差大,空气质量好,很适宜仿野生灵芝的生长。同时,灵芝有种植一年可采、一年采两季、种植一次采3—5年的优势,得到村民的支持。

2023年底,官常村以党支部领办,村里出资100万元,村民入股40万元的形式成立了行云流水农业专业合作社。2024年,在林业部门的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下,官常村流转了500亩林地种植灵芝,开启灵芝种植。

灵芝采收,揭福球正在直播推广。

“灵芝就是我们的‘致富宝’,可以做茶,还能收孢子粉,这下山里有笋、有竹、有灵芝,收入更多元化了。”揭福球手捧刚采摘的灵芝说,“今年第一次收获,产出了2000多公斤,十月份还能采收一次,第2年和第3年是灵芝采收的高峰期,可达到年产1万多公斤。”

种植和采收季节,每天70多人在山上劳作,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我入了股,也负责整片灵芝的管理,每天上竹林里巡护一下,看看生长情况。”村民揭炳华全程参与了灵芝种植,年底有分红,每月有工资,平时有空还在城里开货车运输,收入可观。

灵芝是名贵药材,晒干的成品每公斤市场价在760元至900元,深加工产品价格更高。为了提高经济价值,官常村的灵芝收获后,便马不停蹄地运往龙岩市武平县,进行灵芝茶的加工。

灵芝通过烘干、切片、浸提、过滤、浓缩、茶叶复火,再根据配方搭配人参、黄精等制成灵芝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武平县2024年种植面积4万多亩,年产值达到500吨。”揭福球多次和村干部、村民一起到龙岩学习灵芝种植、加工,“他们的灵芝种植比较成熟,我们今后也要在镇里引进生产线,自己加工产品。”目前,村里已经用“官常”二字注册了商标,设计多款灵芝茶包装,揭福球也利用空余时间和村民一起在竹林里直播,推销灵芝产品。

融合:

从山上“刨金”到田里“种财”

除了灵芝深加工,官常村还整合利用320亩土地,建设高山优质水稻实验种植基地。

“官常村海拔高、气候温差大,适合优质稻的种植。”均口镇农技站干部陈永亮说,这里主要种植的品种是明1优臻占,它连获福建省两年米质金奖,品质高、口感好,每公斤售价30元,深受市场欢迎。

通过合作社向农户租借田地,再雇农户种植,增加村民收入。“我入了2股,农忙时在村里开农耕机,每亩能有130元的收入。”村民张永福自己有一台多功能农用机,原来都要到别的镇里工作,如今忙着在村里务工。

“现在,田里还投放了100多公斤稻花鱼苗。”揭福球说,通过“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的生态互利模式,稻田能够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天然饵料,而鱼类以稻田里的虫子和杂草为食,既能减轻虫害和草害,产出的鱼粪又可作为田间肥料。此外,鱼儿游动会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增加水中的氧气,有利于水稻生长。“可以出售鲜鱼,也可以制成鱼干,延长销售周期。”

目前,在多点开花的情况下,再加上早年间利用村财投资的水电站收入,村财收入也回到50多万元左右。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均口镇党委书记王银河说:“官常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做法很值得在镇里推广实行。”均口镇现有13个村、1个社区,其中一半以上属于高山村落。

“我们按照产业相近、资源相通的原则,将官常村和周边的洋坑、台田等4个村串联起来,成立高山村联村党总支,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规模限制,又打通了技术交流壁垒,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王银河说。

如今的官常村竹林郁郁葱葱,灵芝亭亭玉立,稻田一片金黄,摇身一变成为发展领头羊。村民一同增收致富,大家“靠山吃山”吃出了新滋味。说起今后的打算,揭福球笑呵呵地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把官常村丰富的森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构建‘林种、林养、林游、研学康养’新模式,吸引更多人返乡,让村子更美、村民更富。”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图片:建宁记者站 陈 震

新媒体编辑: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