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吃竹子 黔东南小竹鼠要“加餐”吃大米饭

黔东南小竹鼠不仅满足于竹子,它们还享受“加餐”待遇,即食用大米饭。这种多样化的饮食不仅丰富了它们的营养来源,还体现了当地人对生态平衡和动物福利的关注。小竹鼠因此更健康、更活跃,为生态和谐添彩。

相关阅读延伸:

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清晨八点的贵州黔东南加勇村,天还没大亮,罗金武已经在离家不远的山上砍芒草。临近春节的这几天,阴雨连绵,山村到了晚上气温只有2℃左右。这样的低温竹鼠不爱动弹,为了让竹鼠正常进食,罗金武每天都要从山上割鲜草,加上玉米和米饭调拌好的精饲料,一起喂给300只竹鼠。2020年是罗金武返乡创业的第5个年头,他告诉新京报记者:“2016年开始,从十几对养起,中间还因为喂养不合适,死了100多只,虽然现在还没挣到什么钱,只要正常饲养,今年收回成本应该没有问题。”

贵州加勇村养的竹鼠。受访者供图

山多地少的黔东南,养竹鼠还是个新鲜事

罗金武所在的加勇村,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这里距离贵阳244公里。据介绍,加勇村全村有8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248户96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38人。近一半劳动力人口选择外出务工。

从雷山县到加勇村全程60公里,在路况正常的情况下,开车至少需要两个小时。加勇村第一书记杨胜禹往返县城到加勇村的次数已经记不清了,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4年里,差不多每周至少进出一趟,“进山的公路是双向车道,但是山路不好走,开不快。”讲普通话的杨胜禹语速极慢,他是从雷山县总工会派往加勇村担任第一书记的。

大山中的加勇村。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雷山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县市之一,由于黔东南是贵州省的主要用材林基地,全省10个林业重点县,有8个在黔东南,因此,永乐镇的加勇村拥有大片山林,能用来耕地的“鱼鳞田”相当分散,近年来,当地根据山多地少的特点,开展稻田养鱼、养猪、蜜蜂、竹鼠等占地少,投入少,产出高,价值高的种养业。

在贵州,一对竹鼠售价350元,4斤左右的商品鼠,售价每斤60到80元。当地山林资源丰富,具备饲养竹鼠的天然优势,气温适宜,竹子、芒草等饲料随手可取,而竹鼠养殖占地少,每平方米可以养1到2对。据有经验的养殖户测算,一个劳动力可以饲养200对种鼠,这对拥有绿色资源的山区来说非常适宜。

小竹鼠。受访者供图

然而,加勇村的竹鼠养殖并没有因为适合,就得到了村民的普遍响应。为此,2015年底,雷山县加勇村永康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牵头,除了种菜、种药材、养殖家禽牲畜,还带领村民养竹鼠。

2016年加勇村整村脱贫出列后,不少村民靠养殖稻田鱼获得可观收入,养牛、种菜都是当地村民拿手项目,对养竹鼠却不怎么在行,大多数村民都是“捎带手”养几只。

“目前专门养殖竹鼠的村民只有几户。”杨胜禹坦称,“村民习惯养猪、牛,对他们来说,养竹鼠还是个新鲜事物,养殖技术需要自己摸索,大部分村民因为担心赚不到钱,所以对养竹鼠不是很积极。”

据介绍,不同于广西等地的竹鼠,贵州竹鼠体型较小,除了吃芒草、竹子,还要加餐,需要经常吃玉米、米饭等精饲料,一年四季喂养规律也都不同。目前加勇村专门从事养殖的几户中,罗金武的养殖规模最大,存栏数稳定在300只左右。

“80”后回村创业,尝试养竹鼠

今年32岁的罗金武也是合作社成员之一,他在村里养竹鼠已经有4年多了。

罗金武回乡养竹鼠之前一直在外省打工。他告诉记者,“不能一辈子打工,想自己做点事,回村养竹鼠也是一种创业。”

杨胜禹(右)查看罗金武(左)养的竹鼠。受访者供图

和同村养殖户不同,罗金武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竹鼠上。每天清早8点出门,上山割草,中午12点和晚上10点各投喂一次。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喂养方式不同于其他人,他会把竹子打碎成粉状,混合米饭再喂竹鼠,芒草则是切成30厘米左右的小段直接投喂。这样养成的商品鼠身体壮,卖价高。

罗金武说,竹鼠很爱干净,自己会把吃剩的杂物推出巢穴,尽管这样,罗金武也要每隔2天人工清理一次,消毒圈舍。他告诉记者,当地人工一天要200元,所以到目前,为了节省成本,都是他自己在养。

养竹鼠的4年里,也经历过数次危机。曾经有一年夏天,罗金武投喂的竹子不太新鲜,结果,上百只竹鼠一起拉肚子,就连当地兽医也说不清病因,自己尝试用药后,情况得到控制,但最后,还是死了100多只。“目前最担心大面积生病,所以,平时饲喂都是自己动手,不敢怠慢。”

竹鼠每天都要吃的芒草。受访者供图

每次回到加勇村,杨胜禹都会去罗金武的竹鼠养殖场查看养殖情况,他希望能让村民看到养竹鼠的好处,从而带动乡村产业多元发展,稳定增收。罗金武说,2019年出售150余只,收入达到了2.6万元。如果顺利,今年春季出栏一批竹鼠,就能收回部分成本了。“对扩大养殖,还是有信心的。”罗金武说。

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