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的溶氧值最高是多少

淡水的溶氧值最高是多少"/

想要在淡水中让鲈鱼健康生长、预防疾病,水质的调控不能忽视!

一、常见影响养殖水体水质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溶氧量,氧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水质因子,是鱼、虾等水生动物生命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氧具有氧化性能,促使有机物向无机物转化,抑制厌氧微生物生长,常见的养殖鱼类对溶氧要求要在3以上,对于鲈鱼养殖溶氧4以上,过低容易泛塘或引发疾病。

调控方法:鲈鱼不耐低氧,对养殖池溶氧要求高,每2000㎡水面至少需配备3kW叶轮式增氧机和1,5kW水车式增氧机各一台,养殖池中水车式增氧机一般需24h开机,叶轮式增氧机也需经常开机,保持溶氧充足和上下水层对流。

pH值也是鲈鱼养殖池塘水质的重要衡量指标,它会直接影响鲈鱼的正常生长活动,通过改变水体环境中理化因子及生物因子间接作用于鲈鱼。

pH值过高会导致鲈鱼碱中毒、腐蚀鳃组织及皮肤,引起鱼虾大批死亡、NH4+会转化成有毒的NH3;pH值过低会导致鲈鱼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形成生理缺氧,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易发生纤毛虫病、鞭毛虫。

若出现这种情况,可使用明矾调节,用量为0.5kg/667㎡左右的,也可用稀盐酸或醋酸泼洒,多施有机肥。

氨氮危害也非常大,在鲈鱼养殖池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排泄物,肥料和动物死亡的遗骸,以非离子氨氮和离子态氨氮两种形式存在。

此时水中的毒性会提高血液PH值,破坏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引起机能下降,并且还会破坏细胞膜稳定性,破坏排泄系统和渗透平衡,毒性随pH值升高而提高。

这个的调控方法很简单,就是换水、增氧、泼洒沸石、使用微生物制剂等。

二、水质调控主要措施

我们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选用优质的饲料(各种营养要素均衡、合理、全面),添加益生菌保护肠道,提高饲料消化,再加上精准把握投喂量,使饵料得到充分利用,鲈鱼成鱼投喂量控制在剩余30%鱼在投喂区即不再投喂。

提高水体营养素转化能力,合理搭配养殖品种和数量,也是水质调控的关键因素。

根据食性与空间进行合理搭配,鲈鱼养殖池一般应搭配鲢鱼和鳙鱼,搭配数量为0,5kg/尾鲢鱼80~50尾/667㎡和鳙鱼50~100尾/667㎡,具体根据鲈鱼放养密度和池塘情况确定,能较好的起到调控水质的作用。

并且鲈鱼养殖池一般土池较好,养殖前要经过10d左右的晾晒,一般要推去底泥,增强池塘本身的净化能力。

除上述方法外,添加增氧剂、定期检查pH值、定期测定总碱度,都可以较好的调控水质。

三、调控水质使用的药品和使用方法

除经常使用的生石灰、小苏打外,鲈鱼养殖过程中常用的调节水质的益生菌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蛭弧菌、硝化细菌等。

在养殖生产情况下,如果缺氧,光合细菌能够分解硫化氢、酸性物质,还可以产生抗病毒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病、促生长调节水质等功能,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

但光合细菌制剂大多呈液态,使用时无需活化,选择晴天上午使用,低温及阴雨天不使用。

当养殖水质较肥或水质恶化时,可使用光合细菌分解有机污染物,调节水质,改善水体环境,水瘦时先施肥肥水再使用光合细菌。

当水体呈酸性不利于光合细菌生长,使用前先泼洒适量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调节至6.0~8.0。

芽孢杆菌在鲈鱼养殖中也经常使用,效果较好,起作用机理是芽孢杆菌与养殖环境中的有害藻类及水产致病菌竞争,形成优势种群,抑制有害藻类及水产致病菌。

它的特性与功能优于光合细菌,有望成为光合细菌的替代品。

而乳酸菌属于厌氧或兼性厌氧菌,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主要代谢产物为乳酸,可降低肠道pH值,抑制肠道不耐酸厌氧病原菌繁殖,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还可合成短链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中和毒性产物,抑制氨和胺的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力。

但在使用乳酸菌时,可用红糖水活化增殖,提高乳酸菌使用效率,使用期间,拌料应间歇性进行,长期连续使用易导致虾肠道酸度过高,肠壁变薄,影响饲料消化吸收。

硝化细菌是指利用氨或亚硝酸盐作为主要能源以及能利用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碳源的细菌,属于化能自养型细菌,可分为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两大类群。

硝化细菌在氮的循环中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而被藻类利用,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总结

养鱼先养水,所谓养水,就是调节好池塘水体中的各种微型生物和细菌,池塘养殖基础生物是细菌和浮游植物,养水,就是“低产养藻、高产养菌”、“前期养藻、后期养菌”。

水质管理本身是将没有转化成鱼蛋白饲料的部分残饵和鱼的代谢物处理干净,如果不处理干净,池塘水体中就会积累有机物质和氨、亚硝酸,当这些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池塘水质就会恶化,病原大量孳生、鱼体抗病能力下降,鱼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养殖全过程通过加强对水质、底质的调控,疾病预防,达到少生病,少用抗生素和杀虫药,相近养殖条件和时间,鱼出池早、风险小、成本低。发酵饲料能够诱导动物进食,对鳙鱼的生长以及体成分的影响十分重要!

 

鳙鱼属鲤形目、鲤科、鲢属,俗名大头鱼、胖头鱼、花鲢等,原产于我国,南北分布极广,能适应各种水体。

 

鳙鱼生长快,疾病少,捕捞方便,鱼肉细嫩,鱼头肥大美味更是深受人们喜爱。

 

2019年我国鳙鱼总产量超300万吨,产量仅次于草鱼和鲢鱼,是重要淡水养殖品种。

 

鳙鱼在自然环境下,自幼苗到成鱼均以浮游生物为主食,故目前鳙鱼养殖较多是以套养模式进行,每亩放养50~200尾,用于调节水质,而不专门投喂鳙鱼饲料。

 

我们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发酵饲料、配合颗粒饲料养殖鳙鱼,对其生产性能、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鳙鱼主养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接下来我们对鳙鱼的生长,以及体分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本次试验在某水产试验基地开展,我们采用网箱式养殖模式,试验网箱安置于一口面积8亩、水深4米的池塘内。

 

试验开始时pH为7.3,每个网箱面积25平方米,水深2.5米,配备相同的增氧设备,鳙鱼苗购自某良种场,初始规格为100克/尾,我们决定将其经消毒后,暂养14天开始试验。

 

挑选体质健壮、初始个体重(102.3±2.2)克、体长(16.1±0.13)厘米、规格均匀一致的试验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放入网箱中进行饲养,分别投喂常规饲料和部分发酵饲料,试验期56天。

 

试验用常规饲料购自某饲料厂,试验用发酵饲料为自行研制,将优质豆粕、菜粕、玉米、麸皮等主要原料预处理后,添加专用微生物菌剂,多次深度发酵而成。

 

饲料活菌数≥1.0×107个/克,各组投喂时保持“等氮”。

 

本试验为期8周,试验期间每天早晚6时投喂,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根据鱼体生长和摄食情况,每7天统一调整1次投喂量。

 

每天投喂前检测水体pH、溶氧等指标,保持水中pH7.0~7.5、溶氧≥5毫克/升。

 

每7天检测养殖水体,试验期间水温为27~31℃,自然光照,试验期间如需进行消毒、杀虫等,则各处理组同步进行。

 

在经过对鳙鱼的一些实验之后,我们得到了实验结果,结果表明,添加发酵饲料试验组增重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F10组、F20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并且F20组增重率显著高于F40组(P<0.05)。

 

添加发酵饲料试验组特定增长率、成活率均略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显示,添加适量发酵饲料,可以提高鳙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

 

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发酵饲料的F20组鳙鱼肌肉粗脂肪含量,低于对照组,F4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F10组(P<0.05)。

 

添加发酵饲料的各组鳙鱼肌肉粗蛋白质含量,略低于对照组鳙鱼(P>0.05);而肌肉水分、粗灰分指标无差异(P>0.05)。

 

试验结果表明,各组鱼肥满度及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F20组、F40组鱼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结果显示,添加发酵饲料可一定程度上降低鳙鱼脏体比,但不影响鳙鱼肥满度和肝体比。

 

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以10%、20%的发酵饲料,替代等量日粮常规配合饲料,鳙鱼增重率显著增加(P<0.05),得到了相似结果。

 

饲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后,植物蛋白源中,抗营养因子含量显著降低或者被消除;同时,部分大分子蛋白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更利于动物直接消化吸收的小分子蛋白、小肽和氨基酸。

 

饲料的营养价值得以提升,加之发酵饲料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可能改善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提高了饲料利用率,改善了机体的生长性能,进而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饲料的利用率。

 

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当发酵饲料替代量为40%时,已不具有显著促进鳙鱼生长的效果,且增重率显著低于20%替代组。

 

我们推测原因是由于发酵饲料蛋白源,以植物蛋白为主,替代量过多会导致日粮营养失衡,反而不利于鱼的生长。

 

鱼体内的脂肪会在体腔、肝脏、肌肉等位置储存,而脂肪过度积累则弊大于利,可能导致鱼出现脂肪肝或肝胆综合征等,也会影响鱼肉品质,导致食用油腻感强,从而影响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脏体比是养殖动物脏器的重量与体重的比值,在正常范围内脏体比越低,说明内脏团比例越低,鱼体可食用部分比例越高,有利于提高鱼的商品品质。

 

我们在这次研究中发现,各组鳙鱼肝体比和肥满度差异不显著,而发酵饲料替代40%及以上配合饲料时,试验鱼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合肌肉脂肪含量分析,可能是发酵饲料对鳙鱼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