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下集团场、规模场和散户,谁的生存能力更强?听专业人士咋说

非瘟下,集团场、规模场和散户的生存能力因各自条件而异。集团场资金雄厚、技术力强,但接触病毒频次高;规模场满足集约化养猪但资金压力大;散户灵活但设备落后。综合来看,各类型猪场均需加强防控,提升综合能力。

相关阅读延伸:

前几天一养猪朋友给笔者发来信息,询问:“非瘟下集团场、规模场和散户,谁的生存能力更强?”这个问题提的好,这也是大多数养猪人想要知道的。从去年8月3号非瘟首次发现到现在为止,业内专家对于非瘟在不同规模猪场的感染几率一直争论不休。

从非瘟报道病例看感染猪场规模

1、感染早期:从去年非瘟刚刚开始爆发时来看,发病主要集中在中小规模散养户上,猪场生猪存栏不超过500头的占多数。

第一例:2018年8月3号11时,经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街道五五社区一散养户猪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为我国首次发现该疫情。 存栏383头,其中发病 47头,死亡47头。

刚开始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场存在同一的发病特点:规模较小,以散养户为主;猪场无生物安全概念,消毒意识淡薄;猪群饲养管理水平低,猪群健康度差。

2、感染中期:主要集中在规模基础母猪存栏在100-1000头的私人规模化猪场

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人员和车辆的带毒传播,环境中病毒载量逐渐增加,猪场感染风险加大,第二批出现感染的猪场主要集中在养猪密集地区,尤其是集约化养猪地区,集中在母猪存栏100头-1000头的规模化猪场。

3、感染后期:爆发期影响最大的是集团化猪场,平均母猪损失在50%以上

从4月19号海南上报第一例非洲猪瘟后,非瘟在国内传播已经有8个月左右的时间,全国内陆大部分地区均报道一例以上,此时环境中的病毒载量进一步加大,由于南北猪价的差异,跨省调运的频繁,集团化猪场开始“中招”,即使生物安全做的再好,也抵不住高密度的病毒侵染,而且集团猪场人猪接触频次高,车辆输运原料、饲料、猪只密集,这无疑也加大了传播的几率,集团猪场开始集中爆发,平均母猪存栏损失在50%以上。

4、爆发期过后:二轮非瘟主要影响散养户和中小规模猪场的复产

爆发期过后,环境中病毒载量下降,病毒毒力相比于去年确实在下降,以前发生非瘟清场概率较大,现在很多猪场可以弱阳性带毒生产。局部地区不断散发,二轮非瘟主要影响猪场复产,尤其是中小规模散养户。

非瘟下集团养猪、规模场养猪、小散户养猪,谁的生存能力更强大?

结合以上的传播和感染规律来看,非瘟来袭,人人平等,场场平等。每个猪场都有很大的感染概率,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防控优势。如集团化上市公司猪场资金充足,技术水平高,防控体系健全,但是接触病毒的频次是最高的,每天可能都有车辆和人员的进出。而中小规模散养户,虽然消毒观念差,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猪场设备设施落后,但是猪场人员的活动范围小,仅局限于周边小镇或者村里,接触病毒的频次低,人员、车辆活动不频繁,灵活度高。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感染影响最大的是养猪规模介于中间的私人规模化猪场,这样的猪场满足了集约化养猪的高密度,有生物安全意识,但是存在一定的漏洞,猪场技术管理水平依靠饲料厂、动保、疫苗公司较高,且资金压力大,抗风险能力低。既没有散养户的灵活多变,又不如集团化猪场的资金雄厚、技术水平高。

文章来源:猪业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