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火的“稻田养鱼”为何无人问津了?鱼稻互生有何弊端吗?

“稻田养鱼”无人问津的原因包括病虫害难处理、养殖成本高、缺乏销路、产量低、水源水质受污染、自然环境改变等。鱼稻互生虽然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弊端较多,难以大规模推广。

相关阅读延伸:

导读:之前很火的“稻田养鱼”为何无人问津了?鱼稻互生有何弊端吗?

在南方地区,水稻田很多,是水稻的种植主要产区。可是笔者却一直很好奇,为何南方的大米在市场上的名气远不如东北的大米,并且比较常见的大米,也多是来自东北地区。

其实说到水稻种植,很多人心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疑惑。而在十几年前,南方地区就推行过一段时间的“稻田养鱼”的鱼稻互生模式,当时还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可是没过多久,备受专家们推崇的水稻田养鱼的新模式就遇冷了,如今更是无人问津了,那水稻田养鱼,鱼稻共生的模式出了什么问题呢?为何就行不通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何谓“稻田养鱼”的种养新模式?

水稻是南方大面积种植的一种粮食作物,顾名思义这种作物是种植在水稻田里面的。而在水稻田里,也有很多的小鱼,比如泥鳅、黄鳝,还有一些小杂鱼。

大家都知道南方地区土地相对来说要紧张一些,可以说是寸土寸金,尤其是在以前农民还没有外出打工,收入有限,更是想方设法提升粮食的产量,从而来增加收入。

于是就有人从水稻田里看到有一些小鱼,提出了一种大胆的想法“稻田养鱼”的新模式。因为这样既能充分利用稻田,在种植稻田的同时,还能收获鱼。

而鱼在稻田里面养殖,既能帮助除掉水里面的一些害虫、杂草,而且它们的排泄物还能给水稻田施肥,同时鱼在稻田里活动,也促进了肥料的分解,对水稻的生长也是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此水稻田养鱼,这种鱼稻共生的种养新模式,确实是对农民非常有利。

在当时它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很多农民的追捧,好些农民都纷纷效仿。但是也就火了几年的时间,后面在水稻田里养鱼的越来越少,现在已经是无人问津了。

稻田养鱼的种养新模式为何就遇冷了?

其实在我国稻田养鱼这种种养新模式,并不是近代的专家们所提出来的,早在数百年前在南方的一些山区,古人就早就已经尝试了。并且在当时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区的“稻花鱼”还十分受欢迎,多次成为了朝廷的贡品。在今天,稻花鱼的价格也不便宜,一般要六七十元一斤,还供不应求,但是很多的农民却不愿意继续稻田养鱼,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稻田养鱼很麻烦。在过去稻田养鱼,那是因为以前农民的生活条件差,平时也舍不得花钱,遇到家里来客人了,或者是办喜事了,吃的最多的也是鱼。而在稻田里养鱼,就能节省一笔开支。

但是在现在却不同了,因为当时种田种地都是农家肥,也不用农药。但是现在种植水稻不用化肥、农药,那粮食的产量非常低的。而且要在水稻田里养鱼,这样就更加麻烦了。搞不好别说能增加水稻产量了,水稻减产不说,而且就连鱼也可能养不活。

其次是稻田养鱼需要技术。听起来在水稻田里养鱼很简单,可是做起来却比较难。这个也是一个技术活,并且是比单独的养鱼、种植水稻难得多。之前很多人水稻田养鱼,但是后来却逐渐放弃了,就是因为缺乏技术。他们尝试失败之后,也就吸取了经验教训而不愿意继续尝试了。

最后,鱼的产量很低。在以前水稻田里养鱼,一般都是少量养一些,仅仅够自己一家人吃就可以了。因为在当时交通也不便利,要去卖鱼也不方便。不仅有人在水稻田养鱼,还有人在自家的水缸里面养鱼,就是一样的道理。

可是现在不同了,多数人在水稻田养鱼是为了挣钱。像正常情况,一亩田能养鱼的产量是四五十斤,可是现在的人为了多挣钱,一亩水稻田养几百斤的鱼。试问一下如此高密度的养殖,能成功吗?这都是因为人急功近利惹的祸。

结束语

那是不是说水稻田养鱼这种种养结合的新模式不行呢?

水稻田养鱼确实是可行的,在南方贵州、广西的一些山区的农民,祖祖辈辈就是坚持水稻田养鱼,鱼和稻共生,实现了双赢。但是现在还坚持这样做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因为失败的人多,成功的人少,所以很多人也就害怕了,也不愿意继续尝试了。

只是要想成功,就要有技术支撑,并且还要舍得投入,愿意投入,经过钻研和不断尝试才会成功。可是现在的人都是急功近利的,都是想着走捷径,却不知欲速则不达。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