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农人”徐如松选择返乡,创新养殖200余亩蚯蚓。这一举措不仅开拓了新事业,还成功带动村民增收,人均年收入提升3万余元,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展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相关阅读延伸:
>视频加载中...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3日讯 提起蚯蚓,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小小的蚯蚓中蕴藏的多少致富潜力呢?德州市夏津县双庙镇的“新农人”徐如松,利用林下资源发展特色养殖,小蚯蚓“串”起生态循环养殖链, “钻”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在夏津县双庙镇清凉寺村200多亩的沙土地上,皮肤黝黑的“新农人”徐如松,正在指导工人进行蚯蚓平床作业。今年33岁的徐如松,2011年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他偶然得知蚯蚓在制药、做化妆品、处理污泥等行业用途广泛,且养殖风险小、收益高,随即下定决心养殖蚯蚓。
徐如松回忆道:“2011年毕业以后,我做过服装店、烧烤店,效益并不好。听说养蚯蚓能赚钱,风险也小,并且我们村林业资源比较多,所以通过多次外出参观学习,承包了五六亩地,开始试养蚯蚓。”
打定主意的徐如松说干就干,起初是3到5亩地的小规模养殖,2014年扩大到30亩地,如今养殖规模达到了200余亩地。他养的蚯蚓销路很广,污水处理厂、化妆品公司、制药公司等单位的蚯蚓需求量都很大。不过他在创业中也遇到了一些坎坷,成功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徐如松说到:“开始光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去干,因为缺乏经验,蚯蚓品质达不到客户的要求,最终赔了不少钱。家里人一直反对,我那时只能咬牙坚持,通过自己的研究摸索,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应用的养殖技术。”
随着知名度的逐步提升,蚯蚓销售量也不断增加,徐如松成立了延瑞生物有限公司。经过与村委会协商,村委会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他合作,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每年收入的10%归村集体所有,还为村里提供近30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人均每年增收三万余元。2020年,清凉寺村集体经济突破10万元。
夏津县双庙镇清凉寺村村民袁士平说:“我上岁数了,不太好找工作,现在来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我还把土地承包给合作社,一年收入三四万块钱,我觉得挺好。”
如今,双庙镇还免费为徐如松提供了数千株桑树苗,清凉寺村党支部协调土地进行栽种。地上种桑,树下养殖,桑树为蚯蚓遮阴,蚯蚓为桑树供肥,这种良性循环让土地价值发挥到最大。特别是蚯蚓养殖还为城市生活垃圾、农田垃圾的处理提供了一个“消化吸收”渠道,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的产业链条。
夏津县双庙镇副镇长侯蕾介绍说:“蚯蚓除了其本身的经济价值,还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蚯蚓的养殖原料为畜禽粪便、污泥、秸秆等,通过蚯蚓的生命活动,均可以达到净化的目的,为农村的废弃物处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时通过深加工,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记者了解到,清凉寺村蚯蚓养殖和桑树种植基地在去年正式落成。徐如松正打算从单纯的的销售活体蚯蚓,逐渐向深加工转变,增加脱水、冻干等技术环节,探索发展“智慧农业”,为小蚯蚓插上科技的翅膀,提高蚯蚓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份额和竞争力。
徐如松告诉记者,“现在养殖规模已经达到200多亩,也成立了合作社,免费向农户传授技术,吸引了很多村民加入。希望通过蚯蚓养殖项目,带动周边更多的居民增收,让大家伙一块富起来。”
闪电新闻记者 刘振 实习生 王怡晨 德州台 高昌莲 夏津融媒 刘斌 徐凯 德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