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智慧非凡!国宝皿方罍的拓片和水墨画原来可以这么美

皿方罍拓片古韵悠长,尽显千年匠心;水墨绘之,则灵动非凡,智慧与艺术交相辉映,国宝之美,跃然纸上,令人叹为观止!

相关阅读延伸:

视频加载中...

202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湖南师范大学博物馆推出全新展览“吉金墨韵——青铜器的平面艺术”。此次展览展出青铜原器、拓片、金石学著作和当代绘画等不同门类的展品,以不同形式呈现青铜器的平面艺术。

古代青铜器珍贵且稀缺,在漫长历史中如何保存、研究其中的内容?古人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复印”技术——传拓技艺,用纸墨将石碑石刻上的纹饰、文字拓印下来,信息可以通过拓片来传播。

北宋时期,金石学兴起,传拓技术开始用于青铜器铭文的拓印。清代晚期出现了全形拓,平面拓纸上可以表现出青铜器的立体形象,创新了青铜器的平面艺术表现形式。

此次展览的青铜器均为首次亮相,青铜器与拓片对比展出,带来青绿与墨影之间的视觉碰撞。展厅里第一件青铜器——西周“汱”青铜盉盖,它可大有来头。西周“汱”青铜盉盖是清宫旧藏器,著录于乾隆时期的《西清古鉴》,清代著名篆刻家黄牧甫也曾为此器绘制线图,与之配套的青铜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说不定乾隆皇帝也曾把它执于手中细细端详。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湖南博物院收藏的珍贵拓片。湖南博物院藏大盂鼎全形拓、毛公鼎全形拓、皿方罍全形拓均为首次展出,其中大盂鼎全形拓带有清代书法家吴大澂题跋,毛公鼎曾是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的旧藏。目前已知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其拓片也陈列于展厅。与此同时,湖南出土商代青铜器——皿方罍、猪尊、象尊等,这些青铜器的全形拓也将齐聚亮相!精彩展品不容错过!期待您步入展厅参观!

对青铜艺术的解读,并不限于一种答案,不同时代的人们对青铜器之美,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阐释。

宋代以来的金石学著录多以白描线图勾勒青铜器;明代中晚期,出现了以文人鉴赏古物为题材的博古图,青铜器也成了画作的主角之一。

今天,湖湘画家李凤龙、刘籍云发扬当代博古绘画,将青铜器与花卉蔬果相结合;或将人物、动物与青铜器产生联系,使画面更具艺术表现力和趣味性。

展厅中还有一个彩蛋。之前师大博物馆举办的“潇湘铜华”青铜器展,首次展出了青铜觥形器,飞扬的流口,精美的纹饰令人印象深刻。此次“吉金墨韵”展也有一幅以青铜觥形器为题材的画作,名为《戏龙》。这幅画放大了觥形器的尺寸,右下角一只可爱的小猴痴望着器身,一大一小,生动有趣。

从青铜文化中汲取的古意元素,当代画家泰祥洲以水墨为青铜立像,其绘画作品更突显纪念碑性和崇敬之心。他借鉴了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山堂堂”式的崇高壮美,通过放大器物的尺寸,创作出了具有写实风格的水墨绘画。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祭器,“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就在此尊,通高不到40公分,但是画作《何尊》竟有2米多高,何尊的形象牢牢地占据着整体画面,具有“大山堂堂”之韵味。

此外,泰祥洲还创作了《皿方罍》《大克鼎》《父乙觥》等的青铜系列绘画,此次“吉金墨韵”展均有展出!

中国青铜器,是先民思想的物化表达,也是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从器物到拓片,从博古到水墨,换一种方式来欣赏青铜之美,别有一番韵味。今人与古人跨越时空凝视同一件器物,人们在博物馆与历史交互,亦是与未来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