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的发病特征与防控策略(图文)

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花穗和果实等幼嫩组织,病斑油浸状,后形成白色霉层。防控策略包括加强果园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及时排水,清园消毒,选用抗病品种,以及化学防治如喷布波尔多液等。具体图文建议咨询农业技术专家或查阅相关书籍。

相关阅读延伸:

葡萄霜霉病的发病特征与防控策略(图文)

王茂勇等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葡萄病害,在我国西北、华北、华中等葡萄产区都有发生。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低等真菌性病害,病菌通过卵孢子形式在发病组织或者土壤残体上越冬,菌丝体能够在葡萄芽、残存在树上的病叶中越冬,在土壤中能够存活数年,经过风雨传播,能够形成白色霜霉状菌丝,可以在叶部病斑的组织内进行有性繁殖,对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1 发病症状

葡萄霜霉病是烟台葡萄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危害葡萄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花穗、果实和卷须。叶片染病初期叶面出现油浸状淡黄色多角形病斑,病斑背面产生一层白色霉状物(病菌孢子囊),逐渐变成淡黄色至黄褐色的多角形大斑,后变黄枯死(图 1、图 2)。幼嫩的果粒最易感病,病部呈淡褐色软腐,容易脱落,湿度大时表面密生白色霉状物;果粒膨大期染病后,果粒会停止生长,表面皱缩,呈褐色软腐,易脱落 (图 3~图 5)。

图1 葡萄霜霉病危害叶片初期情况

图2 葡萄霜霉病危害叶片后期情况

图3 葡萄霜霉病危害果实前期情况

图4 葡萄霜霉病危害果实中期情况

图5 葡萄霜霉病危害果实和果穗后期情况

2 发病规律

葡 萄 霜 霉 病 菌 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菌目、单轴霉属。病原菌以休眠的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里越冬,春季葡萄开花前 2~3 周,芽孢囊开始富有活性。当气温达到 10 ℃以上时,遇到降雨天气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葡萄易感病的组织上,引起了季节性的初次感染。病原菌侵入寄主后,经一定的发育再形成游动孢子,进行第二次侵染。病菌孢子反复不断侵染,造成病害的流行 。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霜霉病发生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春季霜霉病发生程度虽然不是很严重,但对整个生长季节的病害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霜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当春季日平均温度超过 10 ℃,一次降雨达到 10 毫米,越冬的卵孢子只要经过一昼夜便可完成初侵染(10 ℃-10 毫米-24 小时)。

降雨量以及降雨天数是影响葡萄霜霉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降雨量越大,降雨天数越多,霜霉病发生就越严重,尤其是遇到冷凉的气候条件,流行的可能性增大 。2016 年、2017 年烟台市 7 月均经历了连续降雨 3 天及以上,最高日降雨量超过 20 毫米的天气,因此,霜霉病发生了流行。

葡萄被霜霉病侵染后,各部位表现抗性不同。花后 15 天左右果粒对霜霉病的抗性显著增强,个别品种表现免疫;主穗轴对霜霉病的抗性与果粒相似;但果梗却在开花后很长时间内一直保持对霜霉病的敏感性,容易感病,果梗染病经常导致幼果脱落或失水干枯。组织中钙的含量影响对霜霉病的抵抗能力,叶片或组织中的钙/钾、碳/氮比例高,抗病性就强 。

3 防治的关键时期

从葡萄新梢长到 25 厘米左右至葡萄收获期,都要对葡萄霜霉病进行防治,具体取决于生长季节降雨、温度、品种抗病性和冬季病原菌体残存量。花期前后和夏末初秋是防治葡萄霜霉病两个关键期。

3.1 花期前后

当葡萄新梢长到 25 厘米(5~6 片展开叶)左右时,是越冬病原菌春季初侵染时期,此时防治可大大压低果园中病原菌基数,为后期霜霉病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花期前后如遇到降雨,特别是遇到大于 10 毫米的降雨,雨后(不超过 24 小时)一定及时喷药。

3.2 夏末初秋

7—8 月份正值烟台市汛期,虽然降雨量大但夏季高温又会抑制霜霉病的发展。霜霉病真正暴发流行经常是凉爽的夏季或立秋后到 9 月份,此时气温逐渐凉爽,昼夜温差加大,夜间叶片上结露时间长,十分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一般年份在立秋后要连续喷施两次内吸性治疗性药剂,在霜霉病的发病适宜天气到来之前,压低病原菌基数。

多雨的年份如果 5 月、6 月降雨量大、降雨时间长,霜霉病发生的就早。2020 年,烟台市 5、6、7 月平均降雨量达到 121.1 毫米,7 月 2 日查见葡萄叶片发生霜霉病危害,7 月 16 日查见病果,防控不及时的园片在秋后造成了霜霉病的流行。2021 年,烟台市 5 月 31 日至 6 月 1 日降雨 28.8 毫米,6 月 11 日零星叶片遭霜霉病危害(图 6)。6 月 14—15 日降雨19.5 毫米,个别田块幼果被侵染(图 7)。

图6 葡萄霜霉病危害叶片前期田间情况

图7 葡萄霜霉病侵染穗轴和幼果田间情况

4 防治方法

4.1 加强果园管理

科学调控肥水,防止葡萄旺长;彻底清除病枝、叶、果等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及时摘心、绑蔓,提高结果部位;及时疏梢,清除结果区叶片。上年发病重的园片,应减少留枝量,提高葡萄园的通风透光性。

容易旺长的葡萄品种可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旺,有效减少人工成本。营养生长旺盛的夏黑、小味尔多等品种,可在葡萄坐果后喷施 10 %调和酸钙100~250 毫克/ 千克,喷施 2~3 次,两次喷施时间间隔 10~14 天,可与杀虫、杀菌剂混施。

重视葡萄架蔓的绑缚工作。当新梢长到 30~40厘米时,将新梢绑缚到架面的铁丝上,随着葡萄新梢不断伸长,不断绑缚。绑缚新梢时要均匀分布,间距一般为 10 厘米左右,并随手摘去已发病的卷须,二道丝(结果枝果穗)以下的副梢全部疏除,创造一个通风透光的良好环境。如果上年园片发生病害较重,要适当减少副梢的数量。

清除遮花及果穗基部的叶片,增强药物喷施的穿透力,促进空气流动,减少早期病害(灰霉病菌)侵染。葡萄坐果初期疏理果穗区叶片,不受高温和高光照度的影响,不易造成果实灼伤。

4.2 药剂防治

除在花期前后和夏末初秋两个关键防治期要重点喷药外,在生长季节的大部分时间都要按 10~15天的间隔期定期喷药预防。

葡萄新梢长到 25 厘米,可喷施 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或 28 %波尔多液悬浮剂100 倍液、或 60 %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500 倍液;花前可喷施 25 %吡唑醚菌酯乳油 1500~2000 倍液(渗透性)、或 25 %嘧菌酯乳油 1500~2000倍液、或 68 %精甲霜灵·锰锌可分散粒剂 800 倍液;花后喷施 71 %乙铝·氟吡胺水分散粒剂 400~500 倍液+70 %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600~700 倍液、或 50 %克菌丹可湿性粉剂 400~500 倍液、或 70 %烯酰·霜脲氰分散颗粒剂 1500 倍液。

进入 7 月份以后,可以采用内吸治疗性杀菌剂68 %精甲霜灵·代森锰锌分散粒剂 600~800 倍液、或10 %氰霜唑悬浮剂 1000 倍液、或 80 %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 400~600 倍液等杀菌剂与波尔多液(1∶0.7∶200)交替使用。

立秋前后要采用内吸治疗性杀菌剂 25 %烯肟菌酯乳油 2000~3000 倍液、或 50 %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或 25 %双炔酰菌胺悬浮剂 1500~2000 倍液防治 1~2 次。

为了提高药效,可使用有机硅黏着剂,提高药效的同时在植物体表形成一层硅化细胞阻止病原菌侵染。喷施嘧菌酯时不能混合使用硅助剂以免发生反应,降低药效。

4.3 雨后保护防控

5—7 月份,每次降雨量超过 10 毫米时,在雨后1~2 天内及时喷施 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300 倍液+68 %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 800 倍液,或 10 %氰霜唑悬浮剂 1000 倍液+25 %腈菌唑2000~2500 倍液进行雨后保护;葡萄封穗或 8 月以后,可采用 43 %戊唑醇悬浮剂 3000~4000 倍液+68 %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 800 倍液,或 40 %氟硅唑乳油 8000 倍液+10 %氰霜唑悬浮剂 1000 倍液进行雨后保护,对霜霉病、炭疽病、白腐病、褐斑病、黑痘病等病害的防控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5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葡萄叶片碳氮比,可减少霜霉病菌侵染。可在葡萄收获后施用以有机肥为主的基肥,每亩施商品有机肥 300~500 千克,或200 千克商品有机肥加上 10 千克矿物源腐殖酸、三元复合肥 30~40 千克、硫酸钾镁 20~40 千克、硼砂 1千克、硫酸锌 1 千克,如果土壤缺钾加上硫酸钾或氯化钾 10 千克。大多情况下,施用方法以沟施为主,隔年交替在植株两侧开沟施肥,施肥沟深度达根系集中分布区。在滴灌施肥的葡萄园,在生长季节追肥时每次可以加 0.50~1.0 千克矿物源黄腐酸,增加土壤低分子碳及生物刺激素。

6 套 袋

葡萄套袋栽培已成为当前鲜食葡萄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套袋可抑制霜霉病危害果穗,对果实的成熟期、色泽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不同葡萄品种套袋时间略有差异,巨峰葡萄 6 月 10 日开始套袋,红地球夏至开始套袋,一般葡萄套袋在 6 月底完成。

7 喷施钙膜

葡萄坐果后喷施钙膜不仅可补充钙质,还能利用有机皮膜保护葡萄,防止霜霉病等病害侵染果穗,对不套袋栽培的酿酒葡萄尤其重要。喷施钙膜需要在谢花后 3~5 天起,每隔两周喷施 1 次,共喷 3~4次;收获前 3 周喷施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