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才吃波龙?咳,有必要捋一下的美洲龙虾开篇

美洲龙虾(波士顿龙虾)曾被视为“穷人鸡”,因过去在美洲东海岸大风大浪后堆积如山,只有穷困者才食用。但如今,它已成为全球美食,价格不菲。这一变化反映了其从廉价食物到高档海鲜的转变。

相关阅读延伸:

17世纪到18世纪,美国东海岸的龙虾过于丰富且廉价,成为犯人、契约奴隶和劳工的主要蛋白质来源,甚至有人和雇主签合同的时候要求每周吃龙虾不得超过三次”

我估摸这个段子大多人看过,这也不是简中,而是美国那边确有这么个说法,甚至还把龙虾描述成“海蟑螂”“穷人的鸡”

波龙,也可以叫北美螯龙虾,和那种没钳子就长两根大须的真·龙虾关系不大,甚至琵琶虾和龙虾的关系都比鳌龙虾近。

龙虾和琵琶虾↓

记得90到10年之前,波龙在餐桌上还不多见,要用龙虾基本都是贵得要死的澳龙。

10年以后宴席上的波龙倒是慢慢多了起来,毕竟两个大钳子带来的冲击力够霸气,价格上也比澳龙便宜的多,肉质大差不差,加了蒜蓉蒸完反正就那味,也就慢慢成了澳龙的平替。当然,浙江这边婚礼这类关键宴席还是用澳龙这类真·龙虾而不是波龙这种海鳌虾。

这篇主要聊聊波龙,讲讲它是不是如同市井传闻那样,以前是不是穷人都不想吃的便宜货。

最早吐槽龙虾的人是威廉·布拉德福德,这厮是跟着五月花号抵达美国(1620年末)的首批清教徒之一,也是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第二任总督(第一任总督在抵达美国后不到半年就挂了)

中间这个长得像耶稣一样的就是威廉

当后续的殖民者抵达普利茅斯的时候,威廉很抱歉的说

“could presente their friends with was a lobster...without bread or anything els but a cupp of fair water”

oh我亲爱的朋友,咱们这里只有龙虾招待你,面包没有,别的也没有,或者还能配上一杯水

确实,当时美国东海岸那边都是龙虾。毕竟没被开垦过的处女地,有本书叫Forgotten Stories From Atlantic Canada's Past

里头提到当年加拿大滨海省份和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龙虾多的离谱,尤其在暴雨过后,成堆的龙虾会被冲上海滩,北美原住民会在沙滩上挖个坑,然后丢上石头,再石头上铺上海藻,把龙虾、牡蛎之类的丢上面熏烤

到现在,缅因州的瓦巴纳基人(原住民)夏天还会时不时的搞一场复古露天龙虾烧烤趴

另外当时的龙虾才不是现在这种一两斤的小趴菜,1930年,马萨诸塞州有个叫 弗朗斯西科·希金森的牧师,他当时有记载说15-25磅的龙虾并不少见...

按龙虾长肉这慢吞劲,这都是大几十岁甚至上百岁的虾了。

这照片是1947年拍到的大龙虾,我目测大概15斤的样子,但1947年已经很罕见了

当时北美龙虾确实是多,但也绝对不至于人见人嫌的地步。

就好像我是杭州郊区农民,小时候河蚌螺蛳也多,售价约等于不要钱一样,常吃但也没觉得有啥不对的。

何况当时新英格兰地区沿海又不是光只有龙虾;牡蛎、蛤蜊、鳕鱼、鲑鱼都是随手逮的海产。

这里得扯一下,文章开头说到那个一周最多吃龙虾三次那个段子属于美国那边传烂的地摊文学。最早这个段子并不完全指龙虾,也会指鳕鱼、鲑鱼等一切水里的东西

因为TM这帮新教徒以前习惯了一周只吃一次水产(周五是耶稣受难日,不能吃肉但能吃水产)

这帮事儿逼到了新大陆以后海鲜吃撑了就开始各种编排,最后还是龙虾扛下了所有...

其实当时新英格兰地区也不怎么缺肉吃,尤其是后面火器越来越进步以后,鹿、野牛、火鸡,甚至熊之类的都管够。

再说龙虾这东西本身在白皮眼里从来也不是什么低端货

就北美鳌虾有个兄弟叫欧洲海鳌虾的,尤其法国海域挺多,所以也被叫法国蓝龙虾,就下面这哥们

这玩意其实地中海和北海那块也有,但因为龙虾本身上岸就死,欧洲相对封闭的中世纪没能火起来,就仅是沿海渔民的最爱,但到文艺复兴开始,各路贵族KOL开始带货,龙虾在欧洲还是很有地位的。

嗯...当时北美那批法国移民也确实是最爱吃鳌龙虾的,这帮法国人移居到北美内地(比如路易斯安那州)时,因为没海鳌虾吃,也是最早开始吃小龙虾的(克氏原螯虾)...

比方17世纪阿尔伯特·弗拉门的雕版画,顺便作了一首藏头诗,首字母刚好是龙虾的英文Lobsters,里头的内容需要结合拉丁文化、宗教、谐音梗等多方面,大家也不用在意解读。

这是弗兰斯·斯奈德斯描绘荷兰安特卫普菜市场的,这个大胡子老爹正摆弄着欧洲龙虾。

最后

我们管他叫波龙,其实只是因为波士顿到现在都属于北美海鳌虾的主要空运中心,实际上北美那块产虾最多的是缅因州而不是波士顿所在的麻省。

而且龙虾和生蚝、鲑鱼、鳕鱼一样,他就好吃,所以一直都是有市场的,只是当时龙虾被冲上岸的太多,物多则贱。龙虾后面怎么越来越贵则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