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为何被称为“花中之王”?牡丹文化起源于哪里呢?

牡丹花被称为“花中之王”,主要因其观赏价值高、寓意富贵。牡丹文化起源于《诗经》,距今约3000年历史,后经过历代的赞美与培育,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阅读延伸:

牡丹花别称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雨金,又有洛阳花、富贵花和“花中之王”之称。原产地中国。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花

诗画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市花

牡丹是中国洛阳、菏泽、铜陵、宁国市、牡丹江市的市花。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花语

花型宽厚,被称为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

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

高洁,高贵,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

1.

花型宽厚,被称为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

2.

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

3.

高洁,高贵,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

典故

武则天与牡丹

在一个隆冬大雪飘舞的日子,武则天在长安游后苑时,曾命百花同时开放,以助她的酒兴。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谁都知道,各种花不仅开花的季节不同,就是开花的时刻也不一致。紫罗兰在春天盛开,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争艳在深秋,梅花斗俏在严冬;蔷薇、芍药开在早上,夜来香、昙花开在夜间。所以,要使百花服从人的意志,在同一时刻一齐开放,是难以办到的。但是百花慑于武后的权势,都违时开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后大怒,便把牡丹贬至洛阳。牡丹一到了洛阳,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艳,锦绣成堆。这更气坏了武后,下令用火烧死牡丹,不料,牡丹经火一烧,反而开的更是红若烟云、亭亭玉立,十分壮观。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英勇不屈的性格。  

隋炀帝与牡丹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于东都洛阳开辟西苑。隋炀帝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据唐人的记载:“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贵品种。”

牡丹花

杨贵妃与牡丹

唐朝开元年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兴庆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等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载:“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即牡丹)数本,植于家。”据载,因贵妃专宠,喜爱牡丹,唐明皇也作为宠爱之物把牡丹赐给了她的哥哥。

欧阳修与牡丹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欧阳修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皆插花。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据载,当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院,植满牡丹。欧阳修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做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蒲松龄与牡丹

蒲松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适以他事如曹,因假缙绅之园居焉。时方二月,牡丹未华,惟徘徊园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并写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话故事。

毛泽东与牡丹

毛泽东生前非常喜爱牡丹,1935年,毛泽东率领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在严酷的战争间隙,一天率领周恩来、朱德等去延安万花山赏牡丹,在牡丹丛中对身边人说:“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图,一定要好好保护,等到全国解放了,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园。”1950年冬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花园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脚步,跟身边工作人员讲起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长的说:“年轻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强暴,才能担当起重任。


本文章由百科用户开心1978、北辰82660108、看个溜溜球、是永岩呐参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