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是一种容易与浣熊混淆的本土动物。它体型小于浣熊,面部像狐但更短,吻部较长,四肢较短,尾粗长。貉主要栖息于阔叶林、灌丛、山地草原和农田,杂食性,以鼠类、蛙类、小鱼等为食,也吃野果、谷物等。
相关阅读延伸:
>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也就是中文成语“一丘之貉”中的那个“貉”,这是一种经常被提起的动物,但知道其具体长相的人并不多。
无疑,貉的外观和新大陆的浣熊非常相似,实际上它在英语中的名字就叫“Raccoon dog”即“浣熊狗”;不过这种相似只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在生物分类学上,貉属于犬科,与浣熊科虽然同属食肉目中的犬形亚目但并没有特别近的亲缘关系。其实要区分貉和浣熊也不难,除了花纹上的差异,最大的不同在于貉和其他犬科动物一样通常四足着地,很难用后腿站起,其前肢也不像浣熊一样灵巧能捧起细小的食物。
虽然貉对环境的适应力不像浣熊那样逆天,但毋庸置疑它也是生存方面的强者。与浣熊一样,貉是奉行机会主义的杂食性动物,能够利用多种食物资源,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都能见到貉的踪迹,虽然一直被人类作为野味猎杀,但目前貉仍然处于无危状态。
不仅如此,它还借助人类宠物贩子之手成功的入侵了欧洲地区,现在瑞典、芬兰、德国和波兰等国境内都有貉的野生种群,在那边它们是一种比较麻烦的入侵生物。
顺便一提,貉的日本亚种(N. p. viverrinus)就是日本人所说的“狸”或“狸猫”,但请注意中文中的“狸”如果子狸(Paguma larvata)等指的并不是貉而是一些灵猫科(Viverridae)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