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人工养殖需确保水质优良、底质肥沃,选择色泽淡褐、壳薄体圆的鲜活种螺,合理投喂饲料,注意水质水温调控,并防范天敌。日常管理包括巡塘、清理残饵、防病治病等,确保田螺健康生长。
相关阅读延伸:
>导读:俗话说:"三月田螺满肚子,入秋田螺最肥美。""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赠多;拜罢嫦娥斟月下,芋头啖过又香螺。"民间早有田螺可以明目的说法,顾名思义是因为螺肉营养丰富,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田螺应该是每个吃货都不会放过的美食,像黑椒豉香田螺、五香田螺、蒜蓉剁椒田螺等都是非常好吃的做法,今天呢,我不谈如何做田螺,也不谈如何吃田螺,我来讲一下田螺该如何人工养殖。
田螺
田螺的生物学特性
田螺属软体动物,多生长于亚热带及温带。其肉洁白清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
①形态特征 单壳、壳销高,呈卷旋的圆锥形,螺层表面多凸,略呈圆形。厣角质、很薄,顶偏一侧具栉鳃。具壳表面平滑,一般不具螺旋棱。缝合线较深。
②生活习性 喜栖息于腐殖质较多的软泥底水域中。生活适温10~40℃, 最适20~28℃, 超过40℃会引起死亡,低于10℃则进入冬眠状态,一般情况下,冬季挖穴越冬,次年春天当水温回升到10℃以上时开始出穴活动,高温季节钻入泥中避暑。对水体中的溶氧变化非常敏感,正常生活要求每升水溶氧在4mg以上,当每升水溶氧下降到3. 5mg 时,食欲就会减退;每升水溶氧下降到1. 5mg时,则会引起死亡。田螺活动范围较大,可随水流迁居或逃跑。
③食性为杂食性贝类。摄食器官为齿舌,一般是舐食物,同时栉鳃过滤食物。在自然界,天然饵料主要是浮游植物、青苔之类。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可以食用人工配合饲料、青菜、米糠及鱼类、畜禽内脏等。
④繁殖习性为雌雄异体。雌体大于雄体。异体交配,精、卵在输卵管顶端受精。雌体的子宫很大,生殖季节常含有许多不同发育阶段的仔螺。田螺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几次变态。受精卵经过囊胚期、原肠期后进入担轮幼虫阶段,随后变态为面盘幼虫,最后发育为仔螺。其从受精至仔螺阶段均在母体内进行发育,故又称其为卵胎生动物。一般1年即可性成熟,寿命3~6年不等,因生活条件等情况而异。
田螺人工养殖
池塘条件,最好在室外土池进行,面积一般不超过300㎡, 软泥底,且腐殖质较多者为好。水深40~50cm, 以微流水状态最佳。
①亲螺放养 越冬后,3~4月份放养亲螺前1~2周,先用堆肥施于池床,培养微生物、硅藻及青苔等天然饵料,供田螺放养后及时摄食,促进生长。堆肥以鸡粪与切细的稻草按3: 1的比例制成,每50㎡投放40~50kg.选择螺壳有光泽、体重在16~18g的中华圆田螺做亲螺为佳。亲螺投放密度为10~ 20个/㎡.雌雄性比1: 1.雌雄鉴别方法是:雌螺左右两触角向前方直伸;雄螺右触角向左弯曲。
②仔螺的收集 投放亲螺10d后,每3~5d 检查池床一次,发现有产出的仔螺及时捡出,放于水桶或水盆内,并及时移养于养成池内。留下亲螺继续繁殖。
③幼螺的放养 刚孵化的幼螺抵抗力差,宜放小池专养,长大后(约2周), 可开始投入培养池或自然水域养殖。培养池放养密度为100~150个/㎡, 自然水域放养密度10~20个/㎡即可。
④投喂饲料 田螺的食性杂,可视天然饵料的情况适当投喂青菜、豆饼、米糠、蚯蚓、昆虫、动物内脏、下脚料等,要求饵料新鲜。天然饵料充足时,可以少投或不投。仔螺产出后2周即可投喂。田螺主要靠舌舔食,故投饲时,应先将固体饲料泡软、剁碎,再用米糠或豆粕充分搅拌均匀后分散投喂。每天投喂一次,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8~9时为宜。日投喂量大致为螺体重的1%~3%, 并随着体重的增加,视其食量大小而适当调整。
⑤日常管理 视天气变化调节好水质、水温,控制好水位,保证水中有足够的含氧量。当水中溶氧量在3. 5mg/L时,摄食量明显减少;降至1. 5mg/L时就会引起死亡。夏季摄食旺盛,气温高,除了提前在水中种植水生植物,以遮荫避暑外,还要采用半流水式养殖,降低水温,增加氧气。在投饵饲养中,如发现田螺厣片收缩后肉溢出时,说明田螺缺钙,此时应在饲料中加虾皮糠、贝壳粉等;若厣片收入壳内,则为饵料不足,应及时增加投饵量。要加强螺池的巡视,经常检查堤围、池底的进出水口的栅闸、闸网,发现裂缝、漏洞,及时修补、堵塞。同时要采取措施预防鸟、猫、鼠类天敌伤害田螺。注意养殖中不要混养青鱼、鲈鱼等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避免田螺被吞食。
总结
田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养殖的,而且市场需求量也蛮大。但是,要注意的是幼螺抵抗力比较差,需要悉心照料,最好把幼螺放在小池专养,长大后在放入培养池或自然水域,同时,水温一定要控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