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的起源谈谈“人”的对立面“物”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至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最初为图画文字,用以表示事物或行为。在汉字构形中,“人”与“物”作为两大取象本源,共同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然而,在汉字演变的早期,“物”并未被明确视为“人”的对立面,而是作为与人共存的客观存在被表达。汉字中的“物”字,如“牛”、“羊”等,多以具体事物的典型特征构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与抽象概括能力。因此,从汉字的起源来看,“人”与“物”更多是并列而非对立的关系。

相关阅读延伸:

中国先民创造了汉字“人”,人以外的具体东西叫什么?叫“物”。

物(wù),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现代汉语词典》中“物”有四个义项:1、东西,事物,2、自己以外的人或对应的环境,3、内容,实质,4、姓。

普遍认为:“物”是个形声字,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为万物。《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我认为不够确切。

一、物不是形声,而是会意,由“牛”和“勿”会意而成。


“勿”的甲骨文

“勿”的甲骨文存有争议。有的认为是弓或刀刃上加两点,造字本义:用带毒的利刃或带毒的箭矢进行谋杀,“谋杀”含义消失后,另造“刎”(wěn)代替。有的认为“勿”是旗帜的象形,是围猎或战争时用来召集人们的。还有认为是“人”加两点,像人在挖土。

可是,“勿”只有一个意思,表示否定。根据汉字音形义一体的原则,三个观点都没有否定之意。

我认为,“勿”是“人”加两点,表示一种关于人的哲学思考:人之外都不是人。

“物”左边的“牛”,代表的周围的万物。“牛”是人类容易接触到的最大的动物,具有代表性,代表具体的东西。“牛”和“勿”合起来表示不是人,但是又具体存在的东西。

二、人类智慧的灵光首先观照人类自身。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周围物的关系,至今都是哲学的基本命题。

先民的生活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生命得到大自然的庇护,也随时面临大自然带来的危险。每一次危险来临,都关乎人的生命的终结。人面对危险,惊慌失措,失声呼救。wùwùwùwù——,声音传达着对外来危险的恐惧。这也是“物”“勿”的读音来源。

可以从同音的一些字词中找到影子。

戊 ,本义:在库的武器,不再动武。(否定)

恶,讨厌。(否定)

悟 ,从某种事物或变化中,了解、觉醒。(受到外来力量的影响)

务,繁体字“務”,致力。(因为受到非常大的外力,使运动加速)

误,错,不正确。(“吴”人边跑边张大嘴吆喝呼喊的象形。误,讲话过分就带来差错。)

物化 wùhuà,人死去。(人走向对立面)

“吴”的金文,图片来自网络


汉字音形义一体,呈现华夏先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思考,彰显中华民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