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数量减少的原因包括城市化、气候变化等,但农药是重要因素。农药不仅直接杀死蜜蜂,还影响其觅食、繁殖及后代繁育,导致蜜蜂数量下降。因此,农药的过度使用可能是蜜蜂数量减少的罪魁祸首。
相关阅读延伸:
>科学前沿观天下 笃学明理洞寰宇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干涉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为应对急剧膨胀的人口,农药的发明成功抗击自然灾害,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然而也埋下了一颗苦果。其中,农药对蜂类种群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甚至将其推向了濒临灭亡的关口。近日,一项发表于Science的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
农药(杀虫剂)对蜂群的影响不容忽视。杀虫剂可以伤害蜜蜂大脑,阻碍蜜蜂繁殖,影响它们的觅食和导航方式,目前杀虫剂对蜜蜂生长损害的机制尚不清楚。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新烟碱类物质会对蜜蜂行为造成严重损害,降低蜜蜂繁育后代的能力,进而导致蜂群生长受损。
研究人员采用一种新技术研究了吡虫啉对大黄蜂行为的影响。实验中科学家将微小的QR码粘贴在大黄蜂的背上,并使用自动化的机器人平台对唯一识别的蜜蜂进行连续多方位监测。研究人员观察了实验室中饲养的12个蜂群,这些蜜蜂被置于最常用的杀虫剂吡虫啉环境之中,同时设置无杀虫剂接触蜂群作为对照组。每天检查蜂群若干次,每次12分钟。
研究发现,暴露于杀虫剂的蜜蜂和对照组之间存在许多显着差异。暴露于新烟碱类物质下的蜜蜂与其他蜜蜂相互交流的时间变少,并且休息时间更长。活跃的蜜蜂通过扇动翅膀和振动他们的身体来保持巢穴的温度,这是保证幼虫健康生长发育的关键,而蜜蜂活动量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一系列蜂群生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照组蜜蜂可以建立了一个“蜡帽”来隔离蜂群,但暴露在杀虫剂中的蜜蜂似乎做不到这一点,且倾向于飞离蜂巢,这意味着它们用于照顾后代的时间更少。
研究人员表示,蜜蜂有很强的昼夜节律,所以在白天无法获取有价值的统计学数据。但是,到了晚上却可以观察到许多蜜蜂反常的行为。目前尚不清楚杀虫剂是否扰乱蜜蜂昼夜节律的基因调控,但研究至少表明,如果想要理解或研究这些化学物质对蜜蜂的影响,夜间的观察效果很重要。
蜜蜂有数以千计的种类,野生蜜蜂和类似于大黄蜂的小蜂群可能更容易受到杀虫剂的伤害。 这项研究结果也令人担忧,因为蜜蜂是重要的传粉媒介,包括野生植物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的传播都需要蜜蜂的存在。
幸运的是,如今已有一些国家意识到了新烟碱类物质的危害。如欧盟目前正在禁止三种类型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最近法国也启动了世界上最严厉的化学品禁令。我们希望的是,更多国家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切忌追悔莫及…
参考文献:Neonicotinoid exposure disrupts bumblebee nest behavior, social networks and thermoregulation,Science,2018:Vol. 362,Issue 6415,pp. 683-686,DOI:10.1126/science.aat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