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麻醉相关英文缩写及名词解释如:GA(全身麻醉)、LA(局部麻醉)、EA(硬膜外麻醉)、MAC(监测麻醉)、PCA(病人自控镇痛)、TIVA(全凭静脉麻醉)等。
相关阅读延伸:
>作者:吴岳恒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含英文缩写)
MAC
肺泡最小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受试对象对伤害性刺激无体动反应的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
监测下麻醉管理
(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MAC)根据ASA的建议,MAC的概念可归纳为:由麻醉医师为接受诊断、治疗性操作的患者提供的特别医疗服务。麻醉医师在MAC过程中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①监测重要生命体征,维持呼吸道通畅和评估其功能;②诊断和处理MAC中的临床问题;③根据临床情况给予镇静药、镇痛药、麻醉药以及其他合适药物,以确保病人安全、舒适;④其他所需医疗服务措施。
ALI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是各种直接和间接致伤因素导致的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上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其发展至严重阶段(氧合指数<200)被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A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原先并无心肺疾患的患者因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以至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的以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PCA
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指病人感觉疼痛时,主动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压按钮向体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
PCIA
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指病人感觉疼痛时,主动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压按钮向静脉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
PCEA
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指病人感觉疼痛时,主动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压按钮向硬膜外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
屏气试验
(breath-holding test)先让病人作数次深呼吸,然后让病人在深吸气后屏住呼吸,记录其能屏住呼吸的时间。一般以屏气时间在30秒以上为正常。如屏气时间短于20秒,可认为肺功能属显著不全。
吹气试验
(Blow test)病人在尽量深吸气后作最大呼气,若呼气时间不超过3秒,示用力肺活量基本正常。如呼气时间超过5秒,表示存在阻塞性通气障碍。
吹火柴试验
(Blow match test)点燃的纸型火柴置于距病人口 部15em处,让病人吹灭之,如不能吹灭,可以估计FEV,/FVC% <60%,第1秒用力呼气量<1.6L,最大通气量<50L。
TIVA
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静脉全身麻醉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HPV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肺泡缺氧刺激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肽类内皮素(ET),血栓素A(TXA),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白三烯(LTS),内皮细胞依赖收缩因子(EDCF)等,它们都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即形成所谓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从而使病侧肺血流减少,低氧血症有所缓解
静脉输注即时半衰期
又称时量相关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time,CSHT),指药物在连续静脉输注时停止输注后血液或血浆中的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此时半衰期是随药物输注时间而变化,不能由消除半衰期来预测,因为它同时依赖于药物的分布,只能用计算机模拟来估计。
低流量麻醉
(Low Flow Anaesthesia,LFA)是指在重复吸入的麻醉回路中提供的新鲜气体流量(Fresh Gas Flow,FGF)不超过1L/min(通常为:0.5-1L/min)
TCI
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是根据不同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和药效学,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体重病人的自身状况,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血药浓度以控制麻醉深度的计算机给药系统。
TCI半衰期
即时量相关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指持续静脉输注某种药物一定时间停药后,血浆或效应部位药物浓度降低50%所需要的时间。它是与输注时间相关的半衰期,它反映了持续输注时间与药物消除之间的关系。比消除半衰期更能准确的预计静脉麻醉后恢复的时间。
反常呼吸
(paradoxical respiration)一侧胸腔剖开后,在吸气时,因健侧胸内压降低,部分气体从剖胸侧吸入健肺,呼气时,健侧肺的部分气体又进入剖胸侧肺内,这种现象称为反常呼吸。往返于两侧肺之间的气体则称为摆动气。
纵隔摆动
(Mediastinal swing)纵隔摆动是呼吸时纵隔发生左、右移动。多由于开放性气胸引起(也可见于单侧肺叶切除纵隔摆动)。因此时胸膜腔与外界相通,破坏了胸膜腔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阶差。
平衡麻醉
(balanced anesthesia)又叫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全身麻醉药物或麻醉技术、麻醉疗法,达到镇痛、遗忘,肌松驰、自主反射抑制并维持生理功能稳定的麻醉方法。
试探剂量
(Test doses)进行持续硬膜外麻醉时,首次注入2~3ml作为试验量,观察阻滞范围大小,以确定存在脊髓麻醉的征象或硬膜外麻醉是否有效或病人对麻醉的耐受性,后再酌情分次减量追加药物
TOF
(Train Of Four, TOF)即四个成串刺激,是一串由四个频率为2Hz,波宽为0.2~0.3ms的矩形波组成的成串刺激波,四个成串刺激引起四个肌颤搐,连续刺激时串间距离为10~12s。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正常时,四个肌颤搐幅度相等,但当部分非去极化阻滞时出现衰减,四个肌颤搐的幅度依次减弱。,用四个成串刺激监测时可不需要在用药前先测定对照值,可以直接从T4/T1的比值来评定阻滞程度,而且可以根据有无衰减来确定阻滞性质,非去极化阻滞程度增加时,T4/T1比值逐渐降低,当T4消失时,约相当于单刺激对肌颤搐抑制75%。
PEE BiPAP
双相气道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无创正压通气的一种通气方式,在每次潮气呼吸情况下根据设定的参数呼吸机都给予患者吸气相和呼气相不同水平的气道正压,以确保有效的吸气支持和维持呼气相肺的有效氧合。
PEEP
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是指在呼气末相仍然高出周围环境压强的气道内压,这是个压强指标,PEEP可以与各种通气模式结合。
苏醒延迟
(delayed recovery)指停止麻醉后30分钟呼唤病人仍不能睁眼和握手,对痛觉刺激无明显反应,即视为苏醒延迟。
分离麻醉
(dissociative anesthesia)氯胺酮静脉注射后,病人并不入睡,但痛觉完全可以消失,这种既保持意识清醒,又使痛觉暂时性完全消失的意识与感觉暂时分离的状态,为区别于其他麻醉方式,特称为分离麻醉
术中知晓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指患者在术后能回忆起术中所发生的事,并能告知有无疼痛情况。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
(Anterior Spinal Arteria Syndrome),又称Beck综合征,Davison综合征、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是以脊髓前动脉分布区域受累,引起肢体瘫痪、痛觉、温觉障碍、直肠膀胱括约肌障碍等为临床特点的综合征。
SIRS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符合以下4项条件中两项以上即可诊断: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频率>20次/分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2mmHg④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或未成熟粒细胞>10%。 机体创伤后由于损伤组织、异物和感染等因素激活补体系统、免疫细胞和其他基质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和特异性防御反应,以利机体创伤的修复。当防御反应失控或过度时,则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从而导致机体内环境失衡,引起器官功能的继发性损害,不利于机体的恢复。
Evidenced Based Medicine
循证医学,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治疗方案的医学。
Permissive hypercapnia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为避免大潮气量和高气道压引起的肺损伤,在维持适当气体交换和降低通气压力不能兼顾时,允许PaC02适度升高(60-80mmHg)和一定程度的酸血症(PH7.25-7.35)。
小潮气量通气
(Low tidal volume ventilation)是指潮气量≤6ml/kg的低潮气量,加用呼气末正压(PEEP),以及允许范围内轻度的高碳酸血症作为一种能减轻或避免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和能提高ARDS疗效的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
First Pass effect
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效应,系指药物从消化道吸收,随血液流经肝脏而被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的效应。
VAS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ologue scale, VAS),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疼痛等级标尺上相应的位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疼痛程度测量方法。通常采用10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标有“无疼痛(0)”和“最严重的疼痛(10)”(或类似的描述语),以表示疼痛的强度及心理上的冲击,从起点到记号处的距离长度也就是疼痛的量。VAS也可用于评估疼痛的缓解程度。在线的一端标上“疼痛无缓解”,而另一端标上“疼痛完全缓解”,疼痛的缓解也就是初次疼痛评分减去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也称之为疼痛缓解的视觉模拟评分(VAP)
Diffused Anoxia
弥漫性缺氧,指扩散缺氧的严重程度足以导致肺泡气中的氧气缺乏。
BIS
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脑电双频谱,一种数字量化的脑电,其值从0~100。它综合了脑电图(EEG)中频率、功率、位相、谱波等特性,包括了更多的原始EEG信息,能准确反映大脑皮质功能状况及麻醉药效应,被公认为是评估意识状态、镇静深度最敏感、准确的客观指标。
扩展: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AEP)、嫡指数(spectral entropy)、大脑状态指数(Brain state index,CSI)、边缘频率(spectral edge frequency,SEF)
POCD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老年人手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受损。这种手术后人格、社交能力及认知能力和技巧的变化称为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D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是一种急性器质性脑综合征。通常发生在手术后最初3~5天内,典型特征是昼轻夜重。表现为意识内容清晰度降低,伴有觉醒-睡眠周期紊乱和精神运动行为障碍,患者与周围环境接触障碍,认识自己的能力减退,思维、记忆、理解与判断力均减退,言语不连贯并错乱,定向力减退,胡言乱语,兴奋烦躁。此外,还有明显的幻觉、错觉和妄想。
苏醒期躁动
( emergence agitation)是发生于全麻苏醒期的一种急性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缺失或紊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和维持、妄想(delirium)或幻觉、语言和定向能力障碍,出现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哭喊或呻吟等,好发于小儿,部分成年患者也可发生。此类患者术前多无精神障碍,清醒后精神状态可完全恢复正常,对躁动发作过程无记忆或记忆不清。术前沟通不足、术中和术后镇痛不全、某此短效麻醉镇痛药物的使用等均可能增加躁动的发生。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缺血预适应效应,又称缺血预处理,是指组织采用机械刺激,如一次或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组织产生内源性保护机制,使其对以后较长时间的缺血性损伤产生显著的耐受。
Preemptive analgesia
超前镇痛,为阻止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的传递及传导的一种镇痛治疗方法,并不特指在“切皮前”所给予的镇痛,而应指在围术期通过减少有害刺激传入所导致的外周和中枢敏感化,以抑制神经可塑性变化,从而达到创伤后镇痛和减少镇痛药用量的目的。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是在高频(高达 15 次 / 秒)振荡产生小潮气量(有时会小于生理死腔的潮气量)的一种技术。理论上,这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最理想的技术。
SIMV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ultaneous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是指通气机在每分钟内按预设的呼吸参数(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比等)给予患者指令通气,在触发窗内出现自主呼吸,便协助患者完成自主呼吸;如触发窗内无自主呼吸,则在触发窗结束时给予间隙正压通气。
间歇指令通气(IMV)
间歇性机械通气(Intermittent mechanical ventilation,IMV),自助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由患者自己决定,利于锻炼呼吸及功能,主要用于通气机撤离和部分呼吸衰竭的通气支持。这种方式可分为指令期和自发性呼吸期,指令通气时与控制性机械通气相同,自发呼吸期与持续正压气道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相同。
CPAP
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应用于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在呼吸周期的全过程中使用正压的一种通气模式。应有稳定的呼吸驱动力和适当潮气量,在通气时通气机不给予强制通气或其他通气支持,因而患者需完成全部的呼吸功。CPAP在呼气末给患者予正压支持,所以可防止肺泡塌陷,改善功能残气量(FRC)并提高氧合作用。CPAP与PEEP区别在于,CPAP是患者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基础压力升高的一种通气模式,与是否应用通气机无关。
吸入麻醉
(inhalation anesthesia)是指挥发性麻醉药物进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不感到手术刺激导致的疼痛,称吸入麻醉。麻醉深浅与脑组织中的药物分压有关。
IPPV
间歇性正压换气(Intermittent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IPPV),是最基本的机械通气模式,呼吸机在吸气相产生正压,将气体压入肺内,随吸气动作的进行,压力上升至一定水平或吸入的容量达到一定水平,呼吸机停止供气,呼气阀门打开,病人的胸廓回弹和肺被动性的萎陷,产生呼气。适用于各种以通气功能障碍为主的呼吸衰竭病人。
PTC
强直后计数(Post-tetanic count,PTC),在1Hz的单次刺激后肌肉收缩完全消失时,用50Hz持续5秒的强直刺激,3秒后继以1Hz的单次刺激1分钟共16次,记录强直刺激后反应数和间隔时间,用以监测对单次刺激和TOF刺激无反应时的肌松深度的监测。
DBS
双短强直刺激(double-burst stimulation)也称重复刺激,是指对神经或肌肉重复施与的刺激。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
CPR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指当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
SPO2
脉动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是血液中被氧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容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Hb)容量的百分比,即血液中血氧的浓度,它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测定的血氧饱和度称为SpO2.
SaO2
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是动脉血液中被氧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容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Hb)容量的百分比,即血液中血氧的浓度,它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
PETCO2
潮气末端二氧化碳(End Tid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ETCO2),指呼气终末期呼出的混合肺泡气含有的二氧化碳分压或浓度值。
Premedicate
术前用药,目的①消除紧张,增强麻醉药效果,减少麻醉药用量,对一些不良刺激有遗忘作用。②提高痛阈。③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防止误吸。④消除迷走神经反射等不良反射,抑制因激动或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2.药物选择:①全麻:镇静药和抗胆碱药为主。②腰麻:镇静药为主。③硬膜外麻醉:镇痛药(穿破蛛网膜及损伤脊神经的几率较大)。麻醉前30-60分钟肌注。
大量输血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MBT)一般定义为:①24 h内置换患者的全部血容量;②3 h内输入液量相当于50%血容量;③输入超过20U红细胞悬液;④发生持续大出血的患者4 h内至少需输入4U红细胞悬液;⑤出血速度超过150ml/min;⑥需要输入血小板或血浆。
高敏反应
(Hypersusceptibility),高敏反应是指患者的特殊体质,对小量的药物即出现毒性反应,包括心脏毒性,中枢神经毒性。并表现心血管受抑制及全身肌肉强直的惊厥表现。
血/气分配系数
吸入麻醉药的血气分配系数(blood gas portion coefficient,B/G)指在血、气两相分压相等(达到动态平衡)时,吸入麻醉药在两相中的浓度比。B/G是吸入麻醉药最重要的理化性质之一,反映了药物在血中的溶解度。
脑复苏
(Cerebral resuscitation)脑复苏一般是指心肺复苏成功后针对脑缺血、缺氧所致意识障碍(也包括心肺复苏以外的意识障碍)而进行的治疗.其目的是使病人意识重新恢复。
竞争性肌松药
(Competitive muscular relaxants),此类药物与运动神经终板膜上的N2胆碱受体结合,能竞争性地阻断ACh的除极化作用,使骨骼肌松弛。竞争型肌松药的作用特点是:①在同类阻断药之间有相加作用。②吸入性全麻药(特别如乙醚等)和氨基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能加强和延长此类药物的肌松作用。③与抗胆碱酯酶药之间有拮抗作用,故过量时可用适量的新斯的明解毒。④兼有程度不等的神经节阻断作用,可使血压下降。
非竞争性肌松药
(noncompetitive muscular relaxants),其分子结构与ach相似,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胆碱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并且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易被胆碱酯酶分解,因而能产生与ach相似但较持久的去极化作用,使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M胆碱受体不能对ach起反应,此时神经肌肉的阻滞方式已由去极化转变为非去极化,前者为Ⅰ相阻滞,后者为Ⅱ相阻滞,从而使骨骼肌松弛。特点:1,最初可出现短时肌束颤动,与药物对不同部位的骨骼肌去极化出现的时间先后不同有关;2,连续用药可产生快速耐受性;3,抗胆碱酯酶药不仅不能拮抗其肌松作用,反而能加强之,因此过量时不能用新斯的明解救;4,临床应用的去极化肌松药只有琥珀胆碱。
全脊髓麻醉
(Total spinal anesthesia)行硬膜外神经阻滞或颈部神经阻滞时,如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而未能及时发现,将超过脊麻数倍量的局麻药光洁度入蛛网膜下隙,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或全部脊神经甚至鼎神经均被阻滞,叫全脊髓麻醉。
低温麻醉
(Hypothermic anesthesia)低温是指在全麻的基础上,用物理降温法将患者的体温下降到一定程度,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以适应复杂手术治疗需要的一种麻醉方法。
控制性降压
(controlled hypotension)指在全麻手术下期间,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况下,采用降压药物与技术等方法,人为的将平均动脉血压(MAP)减低至基础血压的70%,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降低而减少,不至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终止降压后血压可以迅速回复至正常水平,不产生永久性器官损害。
心跳骤停(CA)
(Cardiac arrest)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了有效排血的停止,称为心博骤停。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血压、脉搏、呼吸骤然消失,心前区听不到心音,意识及反射消失,紫绀,外伤口出血停止,瞳孔散大等,顿时呈濒死状态。心跳骤停后,全身器官缺血缺氧,因大脑对缺氧最为敏感,故损害最早,也最难逆转。
基础生命支持(BLS)
BLS 是 Basic Life Support的缩写,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基本救命术的英文缩写。
又称现场急救或初期复苏处理,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进行徒手抢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主要目标是向心、脑及全身重要脏器供氧,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的时间。
后期复苏(ALS)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ACLS),是指试图通过心肺复苏加上高级气道管理、气管插管置入,除颤和静脉给药来恢复自主循环,扩展围心脏骤停期和复苏后情况的处理。
特异质反应
(Idiosyncratic reaction) 由于先天遗传导致的对某些药物异常的敏感,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大多是机体缺乏某种酶引起,使药物在体内代谢受阻所致。
疼痛
(pain)疼痛是由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
CO2解离曲线
(Carbondioxide dissociation curve)CO2解离曲线表示PCO2与血中CO2含量之间的关系,并呈正相关,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基本上呈直线相关
Hoffman elimination
Hoffman降解,是在生理pH及温度下季铵类自发水解而消除。(顺阿曲库氨的代谢与年龄无关)
深低温
(profound hypothermia)指体外循环中,根据手术需要,将体温降至20℃或以下,降低脑氧耗量,以满足不同手术需要。
甲亢危象
(Thyroid crisis)甲状腺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常见诱因有感染、手术、创伤等。临床表现有:高热、大汗、心动过速(140次/分以上)、烦躁、焦虑不安、谵妄、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心衰,休克及昏迷。
Apgar’s评分
新生儿评分,是孩子出生后立即检查他身体状况的标准评估方法。在孩子出生后,根据皮肤颜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张力及运动、反射五项体征进行评分。满10分者为正常新生儿,评分7分以下的新生儿考虑患有轻度窒息,评分在4分以下考虑患有重度窒息。大部分新生儿的评分多在7 - 10分之间
MSOF
多系统和器官衰竭(Multisystem and organ failure)是在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病理产科等后同时或顺序地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自体输血
(autohemotransfusion)自体输血是采用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以满足本人手术或紧急情况时需要的一种输血疗法。
胆碱能危象
(Cholinergic crisis)由于抗胆碱酯酶药物服用过量或有机磷农药中毒所引起。表现三类效应:毒蕈样效应,烟碱样效应,中枢神经系统效应。患者瞳孔缩小,浑身出汗,肌肉跳动,肠鸣音亢进,具有肌注新斯的明后症状反而加重等特征,可因呼吸肌麻痹及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前负荷
前负荷(preload)又称容量负荷,是指心肌收缩之前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即在舒张末期,心室所承受的容量负荷或压力就是前负荷,实际上是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或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张力的反应.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
血浆胶体渗透压
(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由血浆中的蛋白质等大分子溶质(特别是由白蛋白)所产生,它调节和控制着毛细血管内外水份的交换和平衡。
VD/VT
(VD:生理死腔;VT:潮气量)生理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一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或死腔,其容积约为150ml,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也可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使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交换,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健康人平卧时的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于解剖无效腔。正常人Vd/Vt为25%~33%。
呼吸抑制
(Respiratory Depression), 麻醉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是指给氧的情况下,患者通气不足,PaCO2上升,但无呼吸道梗阻。可能由于麻醉前用药中的麻醉性镇痛药、镇静药逾量,硫喷妥钠静脉麻醉诱导时麻醉过深及肌松药的应用等。其结果为二氧化碳蓄积,在吸氧条件下,患者可不伴有缺氧。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心率快、血压高、呼吸浅或慢。
Glasgow昏迷评分
从睁眼、语言和运动3个方面分别制定具体评分标准,以3者的积分表示意识障碍程度,进行比较.最高为15分,表示意识清楚;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为3分。
睁眼反应:正常睁眼4分;呼唤睁眼3分;刺痛睁眼2分:无反应1分.
言语反应:正确5分;错误4分;含混不清3分;惟有声叹2分;无反应1分.
运动反应:遵命动作6分;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First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Ⅰ°AVB)指发生在房室结或房室结以下部位的传导延缓或中断,多见于传导通路的病理改变(如钙化、坏死、结扎等)、不应期延长(如洋地黄)或者室上性周期缩短、但房室结不应期延长者。每个心房激动仍能传入心室,亦称房室传导延迟。在心电图上,P-R间期达到或超过0.21s(14岁以下儿童达到或超过0.18s),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Secon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二度房室阻滞分为 I 型和Ⅱ 型 。I 型又称文氏阻滞( Wenckebach block),是最常见的二度房室阻滞类型。
二度 I 型房室阻滞 1.P 波规律出现; 2.PR 间期逐渐延长,直到 P 波下传受阻,脱漏 1 个 QRS 波群。最常见的房室传导比例为 3:2和 5:4。 在大多数情况下,阻滞位于房室结, QRS 波群正常 ,二度 I 型房室阻滞很少发展为三度房室阻滞。
二度Ⅱ型房室阻滞 PR 间期恒定,部分 P 波后无 QRS 波群。如 QRS 波群正常,
阻滞可能位于房室结内; 若 QRS波群增宽,形态异常时,阻滞位于希氏束浦肯野系统。
三度(完全性)房室阻滞
(Thir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心电图表现为:1.P波与 QRS波群各自成节律、互不相关; 2.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心房冲动来自窦房结或异位心房节律(房性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 3.心室起搏点通常在阻滞部位稍下方。如位于希氏束及其近邻,心室率为 40 ~60 次/分, QRS 波群正常,心律亦较稳定; 如位于室内传导系统的远端,心室率可低至40次/分以下, QRS 波群增宽,心室律异常不稳定。
ASA分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健康状态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Physical Status Classification System)
第一级:病人心、肺、肝、肾、脑、内分泌等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第二级:有轻度系统性疾病,但处于功能代偿阶段;
第三级:有明显系统性疾病,功能处于早期失代偿阶段;
第四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功能处于失代偿阶段;
第五级:无论手术与否,均难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第六级:已证实脑死亡。
CVP
心室起搏(Cardioventricular pacing,CVP),指起搏器感知自身心室或心房信号,向心室发出起搏脉冲,起搏心室。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通过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是临床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之一,它受右心泵血功能、循环血容量及体循环静脉系统血管紧张度3个因素影响。
代谢性酸中毒
(Metabolic acidosis)最常见的一种酸碱平衡紊乱,以原发性HCO3-降低(<21mmol/L)和PH值降低(<7.35)为特征。
呼吸性酸中毒
(respiratory acidosis)是以原发的PCO2增高及pH值降低为特征的高碳酸血症。
Mendelson综合征
又称消化性肺炎
1、1946年首先由Mendelson描述少量的酸性物质吸入肺内引起的严重肺损伤,常发生在禁食后全麻且意识不清时,或意识障碍者.
2、对于气管内吸入低酸性胃液(pH<2.5)引起的急性吸入性肺水肿,呈现急性哮喘样发作,明显发绀,甚至造成死亡
3、误吸后2~4小时出现“哮喘样综合症”,24小时X线上可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状阴影。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VA),指在基础代谢情况下每min所吸入气量中能到达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由潮气量(VT)减去生理死腔量(VD),再乘以呼吸频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才是有效通气量。正常值:5.5L/min。
Meyer-Overton法则
本世纪初meyer和overton先后测定了常用吸入麻醉药如氧化亚氮和氯仿等在橄榄油中的溶解度,并比较它们的脂溶性与全麻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吸入全麻药均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并与其效能成正比。因此认为全麻药是和神经中的脂质成分发生松散的物理-化学结合,致使神经细胞中各种成分的正常关系发生变化,产生麻醉作用,称之为meyer-overton法则。
癌性镇痛三级用药阶梯
(Three stages of drug use for cancer analgesia)癌痛三阶梯镇痛方案的给药原则是: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用药个体化、辅助用药。
第一阶梯:轻度癌痛,第一线镇痛药为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NSAIDs,必要时加用辅助药;
第二阶梯:中度癌痛及第一阶梯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选用弱阿片类药如可待因,也可并用第一阶梯的镇痛药或辅助药;
第三阶梯:对第二阶梯治疗效果不好的重度癌痛,选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也可辅助第一、第二阶梯药物。
CO2排除综合症
(Carbon dioxide elimination syndrome)高二氧化碳血症病人急速排出CO2可导致低二氧化碳血症,临床表现为血压剧降、脉搏减弱、呼吸抑制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
紧闭麻醉
(closed circuit anesthesia)吸入麻醉按重复吸入程度以及是否需要CO2吸收装置分为半开放、开放、半紧闭、紧闭四种方法。当新鲜氧气流量等于每分钟氧耗量时,呼出气全部重复吸入,必须有CO2吸收装置,称之为紧闭麻醉。
其优点是:(1)吸入气体的湿度接近于正常,易于保持呼吸道湿润;(2)可减少体热丧失;(3)可节约麻醉药和氧气;(4)可减少手术室的空气污染。
缺点是:(1)CO2排出需CO2 吸收装置;(2)麻醉深浅不易调节。
ICU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简称。ICU收治内科、外科等各科病人中患有呼吸、循环、代谢及其它全身功能衰竭的病人,并对他们集中进行强有力的呼吸、循环、代谢及其它功能的全身管理。ICU不局限于对症治疗,而着重于监护病人的生命体征,并使之稳定。
氧中毒
(oxygen toxicity)定义:机体吸入高压氧,超过一定的压力和时程,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紊乱或导致的病理现象。临床表现包括肺型氧中毒、脑型(惊厥型)氧中毒和眼型氧中毒。
Ⅱ相阻滞
(Two phase retardation)去极化肌松药的二相阻滞是与一相阻滞相对应的,一相阻滞是指去极化肌松药与受体结合起到阻滞的作用,而去极化肌松药的二相阻滞是指由于肌松药长时间与受体结合,导致受体脱敏,即使药效肌松药与受体已经分离,但是由于受体脱敏,导致受体与体内的正常递质结合能力下降,表现为阻滞状态,所以称为二相阻滞。
琥珀胆碱静滴30~60分钟或7~10mg/kg,即可发生二相阻滞,发生二相阻滞时50%肌张力恢复延迟。
Ⅱ相阻滞的特征包括:(1)出现强直刺激和四个成串刺激的肌颤搐衰减;(2)强直刺激后单刺激出现肌颤搐易化;(3)多数病人肌张力恢复延迟;(4)当琥珀胆碱的血药浓度下降时,可试用抗胆碱酯酶药拮抗。
脑血流自动调节
(Autoregulation mechanism)指当MAP波动于50-150mmHg之间时,脑血流量可以由于脑血管的自动收缩与舒张而保持恒定,这称为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制。
Willis 环
大脑动脉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在颅底中央形成一动脉环路。此环使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沟通。当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阻塞时,血液可经此环重新分配,得到一定的代偿。
PONV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手术后最为常见的麻醉并发症,严重和难控制的PONV可能导致意外住院,恢复时间延长。持续呕吐可引起电解质异常和脱水。术后持续干呕或呕吐可给缝合线施加张力,引起外科瓣下血肿,而当气道反射被麻醉药和镇痛药的延迟作用减弱时,使病人面临呕吐的肺吸气的危险。
TEE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是将超声探头置入食管内,从心脏的后方向前近距离探查其深部结构,避免了胸壁、肺气等因素的干扰,故可显示出清晰的图像,提高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可靠性,也便于进行心脏手术中的超声监测与评价。特别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显像困难者如肥胖、肺气肿、胸廓畸形、近期手术或外伤后、以及正在使用机械辅助通气的患者更适合做TEE检查。
CPB
心肺分流术(Cardopulmonary bypass,CPB),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出体外,经人工肺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再将氧合后的血液经人工心脏泵入体内动脉系统。CPB不仅维持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而且保证了手术野安静、清晰,保证心脏大血管手术的安全实施。
TVC
时间肺活量(Time vital capacity,TVC),时间肺活量是指用力呼吸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呼吸气量,其中临床最常用的是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FEV),即用力呼气时肺容积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用力肺活量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指最大吸气(TLC位)后以最大的努力、最快的速度呼气至完全(RV位)的呼出气量。正常情况下FVC与VC一致,气道阻塞时FVC<VC。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指最大吸气至TLC位后1秒内的最快速呼气量。FEV1既是容积测定值,也是流量测定值,即1秒内的平均呼气流量测定,且其测定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较佳,是肺功能受损的最主要和最常用指标。
1秒率
(FEV1/FVC或FEV1/VC)FEV1与F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