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头鳋的防治方法包括: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用敌百虫或蛛虫必杀等药物泼洒水体,以及保持良好水质和生态环境。
相关阅读延伸:
>锚头鳋(俗称锚头虫)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使周围组织发炎红肿,影响鱼体摄食和呼吸,严重时可以导致死亡。当有锚头鳋引起少量死鱼时,如果不杀虫,在水温低时,就会潜入鱼鳞下过冬,到来年开春,池塘的水温达到15℃左右时,就开始大量生长繁殖,必然会引起寄生虫病。
每条锚头鳋尾部都有两个卵囊,每个卵囊都怀有几十至几百粒卵,这些卵囊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在产卵,在一昼夜就可以产成百上千个卵,锚头鳋排出的虫卵孵出无节幼体,经过5次蜕皮变成桡足幼体,桡足幼体再蜕4次皮,需要3-4天,当锚头鳋在第五桡足幼体时,达到性成熟,在鱼体上交配后的雌性锚头鳋寻找合适的寄主,开始寄生生活,雌性锚头鳋经过变形,头部深深的扎入鱼体的肌肉内,一般的外用药物很难将其杀灭,给锚头鳋的杀灭带来了难度。
锚头鳋从卵孵化成无节幼体,经过五次蜕皮大约是2-3天,然后变成桡足幼体,再从第一桡足幼体蜕皮四次至第五桡足幼体,达到性成熟,在鱼体上完成交配,雌性锚头鳋寻找合适的寄主开始寄生生活,在水温20度左右,又要4天,所以周期就是六至七天。锚头蚤寄生鱼种后,发育过程可分为童虫、壮虫、老虫三种形态。幼虫及幼体阶段是锚头鳋对药物敏感的阶段,在杀灭锚头鳋时,实际上是杀灭水中的幼虫,对成虫很难杀灭。若感染的锚头鳋多为“童虫”时,在第一次用药之后需要在后面的半个月内连续施药两次;多为“壮虫”则下药一次;“老虫”则可以不再用药。
大量锚头鳋寄生后,第二次杀虫选择的时机是按水温乘以天数等于100来计算,也就是说水温20度只间隔5天,当水温15度,则间隔7天。所以根据其周期性,每间隔5-7天用一次,连用三次药,才能达到理想的杀灭锚头鳋的效果。
小个体的寄生虫只有在大量繁殖时,才会对鱼产生危害,而大个体的寄生虫则很容易对鱼造成伤害。锚头鳋属于大型寄生虫,会以头胸部插入鱼的鳞片下,寄生处鳞片脱落,就会出现出血的红斑,虫体脱落后会在鱼体表留下伤口,细菌就会乘虚而入,特别是一些条件致病菌,如嗜水气单胞菌,一旦鱼机体免疫力降低,就通过伤口、肠道进入血液,定植成功后就在血液里分泌溶血酶,血液里的血红蛋白被溶解后,渗透出血管壁,鳃盖、鳍条基部及腹部发红,就是常说的细菌性败血症。大量出血后,鱼就因机体缺氧而死,所以杀虫后需要消毒。
其实锚头鳋的防治,除了使用杀虫剂之外,还可以采用生态的方法,比如套养黄颡鱼,利用黄颡鱼对锚头鳋幼虫的摄食,起到预防锚头鳋的作用;或者多改底、培育水体浮游生物(水质清瘦的塘锚头鳋多发),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也可以吃掉锚头鳋的虫卵、无节幼体,浮游动物多了,锚头鳋自然就减少了,这也是最安全和最经济实惠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