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锚头鳋之谜,夏日出连环招,虫子不再盯上你的鱼

夏日防锚头鳋,连环妙招来相助。首先,保持水质清洁是关键;其次,定期检疫鱼群,早发现早治疗;再者,使用专业药物防治,注意剂量安全;最后,增强鱼体免疫力,健康饮食不可少。多管齐下,虫子不再盯上你的鱼。

相关阅读延伸:

“四大家鱼”是我国水产行业主要养殖品种之一,全国养殖范围和规模非常之大。近年来,四大家鱼的病害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死鱼严重,产量、效益大打折扣。如今气温、水温都在升高,除了要预防“老三病”,小编觉得各位养殖朋友们也不要忽视寄生虫的防治,如今的寄生虫是越来越难杀了,越来越不好处理了,笔者就当下“流行”的寄生虫——锚头鳋,与大家共同探讨。


基本情况


锚头鳋(俗称锚头虫,此病又叫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病)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是由甲壳动物桡足类锚头鳋侵入鱼体而引起的体外疾病,在病鱼体表肉眼可见虫体,其身体大部分露在鱼体外部,犹如在鱼体插入一根根小针。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公分,雄虫一般不寄生,雌虫寄生在鱼体的皮肤、鳍条基部、尾鳍或口腔等处,寄生于口腔时,可导致病鱼口腔不能关闭,因而影响其摄食。水温为15℃~33℃时,锚头鳋均可繁殖,尤其在水温20℃~25℃为多发季节。

我国淡水鱼寄生的锚头鳋危害较大的有以下三种:

(1)多态锚头鳋:寄生于鲢、鳙、团头鲂。

(2)鲤锚头鳋:寄生于鲤、鲫、鲢、鳙、乌鳢等。

(3)草鱼 (鲩)锚头鳋:寄生于草鱼。

根据锚头鳋虫体的形态可以将其分为“童虫”、“壮虫”和“老虫”3个阶段。“童虫”状如细毛,呈白色透明状,无卵囊,寄生在鱼体上的部位会出现血斑,一般2~3天便可发育为壮虫;“壮虫”身体粗壮且透明,可见体内墨色的肠蠕动,用手拨动虫体时可以竖起;“老虫”体色混浊,变软,触摸无弹性,虫体近死亡状,体表常附着许多累枝虫类的原生动物或藻类。


发病症状


鱼体起初被虫体侵入时,病鱼通常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影响吃食和呼吸,导致食欲不好,继而身体瘦弱,游动变得缓慢。慢性感染时,鱼体消瘦,会慢慢死亡。此虫可侵入鲤鱼、鲫鱼、花白鲢、草鱼等鱼的体表,对幼鱼危害特别严重,可引起死亡(对大鱼主要是影响生长,对小鱼种的影响主要是发育严重受滞,甚至引起弯曲畸形)。虫体寄生处,四周组织常出现红肿发炎、溃烂,尤以花白鲢、团头鲂最为明显,体表出现红色小点、红斑,同时靠近伤口的鳞片会被锚头鳋的分泌物所溶解,腐蚀成不规整形缺口,又给其他病菌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因此,被锚头鳋寄生的病鱼,往往会并发其他的疾病。此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现,终年可见,夏、秋季能引起严重流行病。


发生原因


①首先,池塘环境差,水质、底质不断恶化,鱼长期生活在如此环境之中,体质、免疫力会变差,给了细菌、虫卵入侵的机会;

②其次,发生锚头鳋的原因之一就是水瘦,因为在水较瘦的情况下池塘中的浮游生物比较少,由于它们不能吃掉过多的锚头鳋幼体,从而无法从源头上减少病原的发生;

③再者,往年经常暴发锚头鳋的池塘,第二年也比较容易发生锚头鳋;

④池塘常年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清淤工作的,底部细菌、真菌较多,从而导致底部虫卵增加。此外,因拉网、放鱼等造成机械损伤未及时消毒的,鱼的应激反应大、体质较差,也容易被虫体寄生。


处理方案


1.杀虫前一天先用“底康1号”改底。改底的目的一是为了氧化杀灭底部的细菌、虫卵,二是为了分解有机物,减少有机质对药物的吸附作用,增强药效,以便第二天杀虫的时候可以杀得更彻底;同时减弱寄生虫繁殖的有利环境;


2.杀虫当天,用专杀锚头鳋的药全池泼洒,稀释1000倍以上,务必要泼均匀,避免局部药浓度过高引起中毒或杀虫效果不佳等情况发生;

3.杀虫后第二或第三天消毒,建议选择比较温和的碘制剂“优碘”/“特碘”或醛制剂“重醛/特醛”进行消毒,虫体脱落后,鱼体会有伤口,及时用碘制剂、醛制剂消毒,不仅对伤口的愈合有好处,还能间接预防出血病,降低其暴发的概率;


4.肥水,鱼长锚头鳋的原因之一就是水过瘦引起的,消毒2~3天后肥水,用“肥爽1/2/6号+滤饵多泰+安稳素”,定期下肥,保持水体的肥度,稳定水质,培育浮游动植物,锚头鳋自然而然就会减少。


注:杀虫、消毒都要选择大晴天用药,碘制剂在强光下易挥发,影响药效,所以尽量都在晴天上午使用,效果最佳!


总结


锚头鳋是我们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问题,单纯靠药物杀虫,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不是长久之计,毕竟“是药三分毒”,杀虫影响鱼的摄食和生长不说,还会损害水体的有益菌。虫和菌杀不完,也杀不绝,还可能会适得其反,越杀越难杀,如果后期不注重调水、肥水,还会很快复发,希望各位养殖朋友能够引起重视,改变传统的养殖思路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养殖不易,我们需要提前预防,谨记“防大于治”的理念,秉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渔美康祝您养殖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