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个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东海1号”总投资近7300万元,具备强抗台风能力、高智能化水平,年产优质大黄鱼超400吨,是海洋渔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相关阅读延伸:
>潮新闻 记者 金梁 应磊
7月10日,浙江省首个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东海1号”交付,设备投资6000万元,并将安装至象山县外海域进行大黄鱼养殖。
7月10日,浙江省首个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交付。 记者 贺元凯 摄
当前,海水养殖由近岸浅水向离岸深海转移是必然趋势,深远海养殖也将成为我国海洋食物生产的主要增长点。深远海养殖平台的出现,既针对性解决了近岸传统养殖饱和问题,又推进了渔业装备信息化转型提升,是我省发力发展海洋渔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举措。
业内俗称“养鱼船”的“东海1号”究竟有何不同?它将为我省海洋经济挺进深远海带来哪些意义?
东海1号
深远海养殖平台,主要在离岸10公里以上或水深超过20米以上的海域,通过桁架类大型养殖网箱等方式,在某一片海域放养鱼类,跟草原上圈一片地养羊一个道理。
10日上午,记者在交付现场看到,“东海1号”约六七层楼高,投用后大概只有一层楼高度露出水面。沿着台阶登上最高楼,这里卧室、办公室、会议室一应俱全。从高处望去,平台中央的网箱将成为大黄鱼安家之处,预计年产仿野生驯化大黄鱼等90万尾、产量400吨、产值约4000万元。
深远海环境复杂,能实现稳定养殖颇为不易。为其量身打造的“东海1号”可谓绝活加身,直击深远海养殖痛点。
首先,“东海1号”拥有强大的抗台风能力。
深远海养殖布设的海域水质更优、海域生态容量更大,鱼类在天然的环境里生长,口感味道更接近野生,但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频繁来袭的台风。
投资方浙江深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宣立新介绍,“东海1号”通过半潜式设计,利用压载水舱调整平台的重心位置、浮态和稳性,具备10米以上的升降功能,保障平台在拖航状态、作业状态、抗风暴状态的安全性,国内同类平台曾经受过17级超强台风考验。
另一个特点是“密不透风”。
除了台风,深远海养殖的另一个挑战是水产“出逃”。
在外海,水流速度很快,海鱼个头较大,养殖网衣容易受碰撞摩擦、海水腐蚀等因素破损,导致几十万斤鱼可能会莫名其妙地消失无踪。对此,“东海1号”的网衣材质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双层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的网衣在自重下的断裂强度是钢绳的8倍。
同时,“东海1号”配有8根长度400米的锚链,其中前15米锚链额外加粗,能保障在6只锚同时突发失效的极小概率情况下,不发生位移。
此外,深远海养殖将极大提高经济鱼类的附加值。以大黄鱼为例,近岸网箱养殖,大黄鱼活动范围有限,体型臃肿肥胖,口感甚至有点土腥味,市场价每斤只有二三十元;而深远海大黄鱼,通体修长,肉质紧致,与野生大黄鱼接近,价格也在每斤百元至数百元不等。
“浙江首个深远海半潜式智能化养殖平台的投入使用,不仅代表了深远海养殖装备、管理、技术的创新进步,还将对海洋渔业经济、环境保护和渔业产业升级产生深远影响,是我省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的代表。”省海洋经济发展厅海洋渔业处负责人说。
养鱼新趋势
浙江斥巨资造船探索深远海养鱼,并非心血来潮,而是顺势而为。
这道地理题,想必很多人在小学时考过:舟山渔场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四大经济鱼类。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舟山渔场逐渐“富极而衰”,“东海无鱼”的疾呼声振聋发聩。为了恢复渔业资源,禁渔成为常态,东海渔场也从“赶海”变为“养海”。
过去,舟山渔场长期以海洋捕捞为主,随着大量减船、减产、减员,另一种“靠海吃海”方式逐渐盛行,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从早期的海水围塘养殖虾蟹,到筏式养殖“种”紫菜海带,养贻贝牡蛎,再到后来的网箱养鱼,以及重力式网箱、管桩式围栏养殖,越来越多丰富的养殖海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这些年,浙江近海养殖容量趋于饱和,密度过大导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向更远更深的海域拓展成为趋势。”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室高级工程师谢建军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非常清楚这些养殖方式演变过程。
其中,浙江最具特色的就是远海岛礁围栏养殖。比如,在舟山市普陀区桃花岛南部对峙村一处岛礁,一片被网衣圈围的海湾里,就养殖着数以万计的大黄鱼。
谢建军介绍,浙江岛礁比较多,可选择余地很大,既避免了近岸养殖污染问题,又提高了养殖鱼类的品质。但问题在于,这种养殖方式受限地理条件,很难形成规模化。
那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在国内外,当下时兴的就是深远海养殖平台,也就是浙江花巨资打造的这类船。“这是一波由装备驱动的深海养殖热,带来的是生产方式改变。”谢建军说。
事实的确如此。记者在现场观察到,“东海1号”智能化程度很高,船体通过波浪能和光伏发电,配套储能设备,能够满足平台日常所需用电。此外,平台配置鱼群监控系统、养殖环境监测系统、海域看护系统、智慧养殖集控管理系统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在陆地,平台还设置了远程指挥中心,在恶劣天气状况下,可以实现智能化无人值守。
除此之外,海上渔旅融合是未来发展方向。谢建军告诉记者,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养殖平台与海钓融合模式,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来解决高端海洋装备投入不足、深远海资源利用率低、养殖平台投资风险大等难题,这也是浙江未来渔业发展努力的方向。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产业促进局副局长蔡治洲表示,未来,象山还将在远海布局两至三艘智能化养殖平台,助推渔业养殖从近海走向深海,深化渔、文、体、旅等多产融合。
向深海发力
尽管如此,记者发现,站在全国层面来看,浙江发展深远海养殖平台还是“慢”了一拍。
这些年,全国沿海省份都在发力深远海养殖平台,“闽投1号”“宁德1号”“乾动1号”“国信1号”“海威2号”陆续下水启用,深远海养殖产业如火如荼发展。
目前,国内深远海养殖投资主体既有民营资本,也有国有资本,很多省份的深远海养殖装备平台投资动辄过亿,基本上均有国企参与投资。相比之下,浙江涉足深远海养殖的企业,清一色都是民营企业,对高价值装备的投资能力不足,以及对经营风向存在种种顾虑。
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包括设备、苗种、人工、运维等在内,“东海1号”总投资高达7300万元,已属全国民营企业中单体投资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平台。
“其实,我们也很早开始开发深远海养殖平台,前期交过不少‘学费’,但可惜没有抵挡住台风,出现了网衣破损、海鱼出逃等状况,但依然对深远海养殖前景看好,所以敢继续加大投入。”宣立新说。
虽然起步慢了些,但“东海1号”仍展现出弯道超车之势。
当前国内的深远海养殖装备普遍存在“深而不远”的现象。从离岸看,距离陆地最多不超过10公里;从深度看,桁架类网箱装置吃水深度约10米至20米。而“东海1号”所在海域,距离石浦港50公里,水深超过20米,是具有真正意义、开拓性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对发展深远海养殖也更具价值。
记者从省海洋经济发展厅获悉,我省下一步将研究出台《浙江省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 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实施方案》,保障深远海养殖生产合法权益,促进规范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