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出现6种异常蚕茧,原因包括蚕病、农药中毒、饲养管理不当等。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防病消毒、改善饲养环境、适时上蔟并科学管理、禁用敏感农药等。
相关阅读延伸:
>今年部分地区蚕茧的价格达到55元/公斤,一张蚕种收获蚕茧按80斤计算,产值就达到了2200元,如果一季蚕养5张蚕种的话,那么收益就超过10000元,看起来收益还是挺不错的,至少比种粮食作物更划算。不过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然而养殖户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畸形”的蚕茧,对蚕茧的品质和产量有较大影响,如果养殖户在卖蚕茧时,未提前进行挑拣,那么整体蚕茧的价格难走强。
通常情况下,一个蚕茧对应的是一个蚕丝头,只要找到起始点,缫丝时就可以一根蚕丝弄到底,洁白的蚕丝才能发挥出较高的经济价值。不过现实与理想总是会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养殖户疏于管理时,很难使得每个蚕茧达到标准状态,像双宫茧、薄皮茧、黄斑茧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异常蚕茧,为了提高整体蚕茧的品质和产量,就得想办法远离异常蚕茧。下面来介绍6种不良蚕茧,分析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办法。
一、双宫茧
双宫茧在“畸形”的蚕茧中是比较常见的,2只或者2只以上的蚕共同织一个蚕茧,导致蚕茧的尺寸比普通的大很多,有点像一个鸡蛋中出现双蛋黄或者多个蛋黄。有的养殖户搞不清楚状况,特别是新手,还以为这样的蚕茧个头很大,容易卖上高价,实际上这是“残次品”,不仅卖不上高价,而且还会影响整体蚕茧质量。
形成的原因
在养蚕过程中,出现双宫茧,主要是因为上簇时养殖密度过大,簇具空间有限,蚕为了争夺作茧的地方,互相挤在一起了。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蚕在上簇期间光线不均,有的地方比较亮而有的地方比较暗,同时蚕房通风性过强,靠近窗户的一侧风比较大,也容易出现双宫茧。
预防办法
在上簇前除沙时,合理控制好养殖密度,避免出现蚕体互相拥挤的情况,当然也不要过于稀疏,那样容易浪费簇具资源。同时蚕房的温湿度控制上得把握好,通风换气时不宜在外面风大的时候进行,蚕房的光线也是需要注意的,过亮或者过暗都不太合适,尽可能保持相对均匀。
二、薄皮茧
正常的蚕茧是有一定厚度的,捏起来有点硬,但有的蚕茧比较软,手一捏就陷下去了,拿起来朝着光线亮的地方一照,会很明显的看到阴影,有的里面可以看到蚕蛹,而有的里面看起来存在僵蚕或者脓蚕。薄皮茧跟正常的蚕茧相比,虽然也是单宫茧,但质量上是不达标的,在摘蚕茧时需要单独分开装,不宜和正常的蚕茧混合在一起,一旦卖蚕茧时被抽检到,会影响整体蚕茧的价格。
形成的原因
出现薄皮茧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蚕在上簇前感染了蚕病,蚕是带病吐丝作茧的,未能坚持到最后,中途就死亡了,导致蚕茧相对较薄,剪开蚕茧看时会发现里面还没有成蛹;第二种是由于桑叶喂食不足,属于饿着肚子吐丝作茧的,跟正常的蚕茧相比,吐丝量明显减少,没有相应的体力把蚕丝吐完;第三种情况是由于上簇时蚕体过于成熟,有的蚕前期长势较好,与其他蚕相比属于快半拍的节奏,达到吐丝作茧条件时,还未放置簇具,导致乱吐丝,等放置簇具后才正常作茧了,前期消耗了蚕丝量,易形成薄皮茧。
预防办法
为了避免出现薄皮茧,我们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只要提前把控好,薄皮茧出现的概率完全可以明显减少,预防的办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要做好蚕病的综合防治,簇具的卫生消毒也需要落实到位,让蚕健健康康地上簇,同时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第二个是需要做到良桑饱食,让蚕吃饱吃好,才能有力气吐更多的蚕丝,如果蚕在上簇前是处于饥饿的状态,吐出来的蚕丝量会明显减少;第三个是把握好上簇时间,放置簇具时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这需要养殖户多观察蚕的具体表现,当大部分蚕有吐丝迹象时再放置簇具。
三、印烂茧
印烂茧我们那也称之为“血茧”,如果用手捏蚕茧,会发现有类似酱油颜色的液体流出来,散发出一种腐臭难闻的气味,如果把这样的蚕茧和正常的蚕茧放在一起,受到挤压后,里面的液体会渗透出来,正常蚕茧的表面会有印记,很显然会影响卖相。所以印烂茧要及时挑出来,避免正常蚕茧受影响,这是比较耗时的活,但又不得不这么做。
形成的原因
出现印烂茧的原因相对简单,基本上是因为蚕在上簇前或者上簇时受到病毒感染,吐丝作茧也是勉强进行的,还未把蚕丝吐完,蚕就死亡腐烂,蚕茧的厚薄程度,就得看蚕能坚持多久。但基本上可以肯定的一点,一旦养殖户发现有印烂茧时,往往不是一两个这样的蚕茧,会有一定数量的蚕茧是这样的情况,如果蚕在5龄时,出现了脓蚕,出现印烂茧的概率会大增。
预防办法
印烂茧在异常蚕茧中属于危害比较大的,一方面是本身蚕茧的品质大幅度下降,只能当残次品,能否卖掉还不好说,有的缫丝厂不一定会收;另一方面很少是个体出现,往往是有一定的数量,所以养殖户需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预防的办法主要是要重视平时的卫生消毒,蚕房、蚕具、蚕体等消毒都非常重要,特别是蚕脓病的预防,避免感染蚕病是预防印烂茧的主要方法,在上簇前还可以把抗生素类蚕药通过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桑叶上,用来喂食蚕,有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四、黄斑茧
蚕在正常的生长过程中,会正常的排泄粪尿,但如果排泄的时机不对,就会引起一些其他问题,黄斑茧就是其中一种。黄斑茧与其他正常的蚕茧相比,很明显的可以看到,蚕丝的颜色差别很大,正常的蚕丝是洁白的,而黄斑茧的外表偏黄,有的还有一定的斑迹,这种蚕茧是缫丝时很容易断,自然也是卖不上价钱的,需要提前进行清除。
形成的原因
黄斑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上簇时蚕排泄出的粪尿所致,有的自身引起的,有的则是其他蚕排泄污染到的,如果上簇前有大小蚕一起饲养的情况下,出现黄斑蚕的概率会比较大,容易形成未熟蚕和成熟蚕同时出现,再加上有的簇具不太合理,最终出现了黄斑蚕。很多时候黄斑茧并不是因为出现了蚕病,很多里面还是可以正常化蛹的,只是外表的蚕丝有斑迹,不过这种蚕茧也是异常的。
预防办法
在黄斑茧的预防方面,也是相对简单的,主要体现在细节方面,上簇时要尽可能保持熟蚕的整齐度,不能让熟蚕和未熟蚕一起上簇,养殖户在前期发现有大小蚕时,要提前分开饲养。使用簇具方面,尽可能使用方格簇,做好蚕房的通风,一旦发现大部分蚕已经认真地吐丝作茧,而有的蚕还在到处乱爬,甚至找桑叶吃时,要及时清理出去,这样可以避免此类蚕排泄后污染其他蚕茧。
五、柴印茧
正常的蚕茧外表比较均匀,不会有什么痕迹,但有时会碰到一些“另类”的蚕茧,外表上有很明显的压痕,有的压有桑叶梗的痕迹,有的是簇具的痕迹,还有的是偏平状,把这类带有痕迹的蚕茧称之为柴印茧。柴印茧在有印痕的地方是很难缫丝成功的,经常会断掉,所以这类蚕茧的利用价值不大,稍微有点印痕的还好些,可以低价处理了,如果是痕迹非常明显的,基本上带来不了什么经济效益,所以尽量得避免出现柴印茧。
形成的原因
柴印茧的出现跟印烂茧、薄皮茧等有所不同,大部分柴印茧里面的蚕蛹都是正常的,也没有感染蚕病,属于外界压力下形成的。如果养殖户使用的簇具结构不合理,放置簇具时部分蚕作茧空间过小,或者被压在桑叶梗下面,就比较容易形成柴印茧。这种蚕茧并非病害引起,可以说是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的,只需要养殖户做出相应的调整,放置簇具时轻拿轻放,还是可以避免的。
预防办法
知道了柴印茧的形成原因后,想要预防就比较容易了,只需要改变原来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成功避开柴印茧,比如说原来很多养殖户喜欢用水稻秸秆做簇具,压在底下的蚕就容易形成柴印茧,此时只需换成方格的簇具,控制好方格的间距,放置方格簇具时,要观察蚕体与簇具的高度,不宜压的太近,这样就不容易形成柴印茧。
六、蛆孔茧
品质好的蚕茧外表是不会出现小孔的,一旦蚕茧上出现了小圆孔,那么就说明遇到了麻烦事,因为这样的蚕茧基本上是废茧,不能用来缫丝,只能当残次品处理掉。通常情况下,把表面被咬出小孔的蚕茧成为蛆孔茧,实际上这种蚕茧并非内部病变所致,主要还是受到了外界干扰,蚕好不容易吐丝作茧,却被其他的东西咬了个小孔,导致蚕茧无法产生相应的价值,这当然不是养殖户希望看到的,需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形成的原因
蛆孔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蚕蛆蝇咬破蚕茧所致,蚕蛆蝇可以寄生在家蚕身上,等蚕茧做好后蚕蝇开始活跃,导致蚕茧层受到破坏,最终影响了蚕茧的品质,进而影响着养蚕收益。蚕蛆蝇前期较为隐蔽,一般很难发现,只有等蚕茧被咬破后才明白原来是蚕蝇所致,需要养殖户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预防办法
预防蛆孔茧,实际上就是要做好灭蚕蝇,让蚕蝇幼虫在前期就消灭掉,在蚕进入5龄时,添加适量的“灭蚕蝇”,可采取喷雾的方法,相对来说效果要好些。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量使用蚕药,同时也不宜长期一直使用一种蚕药,那样蚕蝇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差,一旦出现变异后,后期防治难度会明显加大,养殖户会觉得有点力不从心,该做的都做了,收效却甚微。
总之,养蚕过程中出现异常蚕茧也是正常的,养殖户需要多观察,查找出现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蚕技术才会得到提高,当然带来的回报也会明显改善。以上6种不良蚕茧是实际养蚕过程中比较容易碰到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不要等症状出现后再来补救,那时往往已经晚了,很多时候养蚕是需要细心观察的,如果粗心大意,养蚕收益就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