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也会生病

是的,蚕也会生病。常见的蚕病有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微粒子病等,这些病害会严重影响蚕的健康和蚕丝的产量与质量。预防蚕病需要严格消毒养蚕环境,科学管理蚕的饲养过程,以及及时隔离和处理病蚕。

相关阅读延伸:

人生在世,逃不过“生老病死”,人生病可看医治病,那么蚕染病是否也可以做到预防和治疗呢?为什么蚕会生病呢?

人生在世,逃不过“生老病死” 人生在世,逃不过“生老病死”

蚕生病主要是因为饲养技术低造成的,如消毒和环境因子控制不到位。夏季高温多湿,如果用密封的盒子来饲养,第二天就开始爆发细菌病,无一幸免;养蚕前不洗手就可能将外界的病毒或者真菌带到蚕室,一头蚕发病就会传染整匾,也会造成全军覆没的惨状。目前,随着养蚕技术及科学的快速发展,已经可以做到事前预防、事后治疗。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预防和治疗呢?

蚕染病是否也可以做到预防和治疗呢?为什么蚕会生病呢?

常言道:“知己知彼”,在学习家蚕疾病防控前应该对各种疾病有所了解,家蚕的疾病分类和人的非常相似,根据传染性分为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原生动物病,非传染性疾病包含节肢动物病、蜇伤症、中毒症和生理性病害。家蚕在受到外界致病因素的侵害时,不会选择坐以待毙,它有一套自己独特的防御体系,如体壁与消化管的结构和其中的成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是,仅仅依靠蚕本身的免疫系统是无法完全达到抵抗疾病侵染的目的,那么我们在预防疾病侵染方面,我们可以做哪些工作呢?

在长期的生产中,生产及科研人员在家蚕抗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从最简单的消毒到最复杂的抗性品种选育。

一、做好消毒工作是养好蚕的根本

做好消毒工作是切断病原体扩散和传播的有效方法,在整个养蚕过程中遵守“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控制和预防各种传染性蚕病的发生,是争取蚕茧、蚕种优质高产的基本措施。

1. 养蚕前的消毒:对养蚕场所及蚕具等进行全面打扫、清洗,使附着的病原体数量尽量减少并使之暴露,提高消毒效果。消毒时,对所有蚕室和所有用具同等重视,了解消毒药剂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常用的消毒剂是生石灰和次氯酸;另外,市场已经有针对家蚕饲养消毒的蚕药,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附属蚕药厂生产的广谱型消毒剂,如亚迪康、亚迪净、亚迪欣等,相比生石灰和次氯酸,大大降低了刺激性和腐蚀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附属蚕药厂

2. 养蚕中的消毒:蚕期既要消毒,又要防止污染。养蚕过程中除蚕卵或蚕本身带病传染外,周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而传入蚕室,单靠养蚕前一次消毒是远远不够的,必需重视和加强蚕期中的消毒防病工作。1)隔离淘汰病蚕,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防止蚕座内传染,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附属蚕药厂也有相应的专用消毒剂和蚕药,如熏烟灵和菌畏,大大减少使用生石灰的刺激性和工作量;2)建立防病卫生制度。饲养人员注意洗手和换鞋,蚕网暴晒消毒,未经消毒物品禁止带入蚕室,地面和各用用具保持清洁。

3. 蚕期后的消毒:养蚕、采茧结束后,清理遗留的病蚕尸体、蚕粪和霉烂的蚕茧,集中打扫和消毒所有蚕室和用具,防止病原散播。

4. 防止桑园害虫,避免交叉感染:桑树病虫害不仅直接危害桑叶,且感染疾病的害虫粪便及尸体会污染桑叶从而引起蚕发病,因此,消灭害虫,不仅可以减少桑叶的损失,而且还可以控制桑园害虫与家蚕之间的互相感染。

二、抗性家蚕品系的选育及转基因育种

1. 遗传育种

在家蚕的饲养过程中,核型多角体病毒病(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一直以来都是对养蚕业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原之一。病毒侵染家蚕后期,体色乳白,体躯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病蚕流出的乳白色脓汁继续感染其它家蚕,到目前为仍没有一个有效防治该病的蚕药。为了能够减少蚕农因的损失,科学家们开始从抗性品种的选育方面着手,通过多代的杂交固定抗性性状,提高家蚕对BmNPV的抗性,适应农村的粗放饲养。镇江蚕业研究所夏秋组通过家蚕遗传育种,将野蚕血统融入到家蚕中,选育出的野B品系可以抵抗高浓度的病毒侵染。另外,蚕业研究所品保组也通过遗传育种的方法选育出得到BmNPV抗性品系华康2号和3号。这些新品种在生产上的广泛推广中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大大减少了蚕农的经济损失。类似的,通过家蚕的遗传育种选育出适合生产使用的抗性家蚕品系,比如其他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等。

2. 分子育种

在面对各种病菌侵染时,家蚕体内的抗性相关基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还能再进一步提高关键的抗性基因的表达,就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家蚕的抗性。这时传统的育种方法就很难做到这种特异提高基因表达,且传统育种耗时太长。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转基因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提高家蚕抗性的研究当中,通过把关键的抗性相关基因插入到特定表的达载体上,转入家蚕体内进行表达,提高家蚕的抗性水平。其中比较关键的技术有显微注射法、基因枪导入法、精子载体法、电激法等。

3. 转基因育种

传统育虽然能够提高家蚕的抗性,但是家蚕的抗性性状和经济性状呈负相关,育成的抗性品种在经济性状方面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总的育种时间相对较长。为了缩短育种时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已经可以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基因水平上对家蚕进行改良,且不影响家蚕的经济性状。镇江蚕研所的侯成香副研究员与上海中科院合作,通过结合转座子的转基因和CRISPR/Cas9系统,将可以特异靶向BmNPV的早期基因ie-1me53基因的序列插入到该系统中,在转基因阳性个体后代中,一旦BmNPV侵染家蚕机体,该系统就会特异的结合到病毒的基因组上并进行敲除,破坏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使之失活丧失致病力。

三、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

微粒子的爆发一般都是灾难性的,1845年~1865年,法国的蚕业大规模爆发微粒子病,整个产业处于崩溃的边缘,主要的原因在于无法通过抗性品种选育和转基因的方法培育抗性品系来达到预防该病的发生,蚕药防治更是不可能。经过长期养蚕经验的积累,一般该病的携带者一般表现为群体发育不齐、大蚕蜕皮困难、熟蚕中重病个体不能结茧、蛾翅舒展不良、交配能力差、卵形不齐、孵化不齐等,因此在养蚕阶段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就可以通过镜检的方法进行确定,彻底淘汰病蚕是预防该病发生的最有效途径。

该病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不仅幼虫期可以个体间相互传染,而且可以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即能发生胚胎传染。从根本上来说,胚子的垂直传播是该病难以断绝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能够截断该传播路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经五年的研究工作,发现显微镜下微粒子孢子清晰可见,卵圆形,比较整齐一致,有折光性,呈淡绿色,由此提出单蛾制种、母蛾镜检的方法,保证了无病卵的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