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凌空,琼花为聘:宋词中不同的琼花意象,最后成为了一段历史

宋词中的琼花意象,常被用来形容花之美,有时也暗含对时代和政治的感受。例如,有词通过描述朝廷特重扬州后土祠之名花琼花,从侧面讥评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奢靡腐败风气。最终,这些关于琼花的描述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相关阅读延伸:


作者:源子

01关于琼花

琼花因其与世无争而得名于天下,文人骚客凡到扬州,必赏琼花,琼花是杨州的代名词,因其花瓣小巧洁白,古往今来,琼花作为一个词,在诗人的笔下已经成为仙苑之物,如皎然之称五月雪花,如卢纶留世之作“回首望君家,翠盖满琼花”。

自古文人多怅然,他们一直对植物情有独钟,这种情愫在诗文作品中借各式各样的花草意象借物喻情,一方面又不断地揖写了大量文学与植物学之间的各类花谱树书和词作作品,数目众多,风格各异。

比如大家熟知的春牡丹、夏荷莲、秋深菊和冬腊梅,在不同的文笔笔下,所代表的意象始终如一,如牡丹的富贵,秋菊的隐然与世,而琼花却在不同的时期却赋予了不同的意象,虽然它的寿命与其他花卉植物相比是极为短暂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古往今来对人的魅力


02琼花的发展史

(一)最早见于《诗经》——琼花只作为一种植物傲然于世

关于琼花的史书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国风·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这里可以看出,琼花最早为“琼华”。“琼”意为玉佩琼琚,纤尘不染,而“华”意为华贵异彩,不是凡物。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解释 :“琼,亦作玉也。”在古代“琼”本义是指洁白无瑕的美玉,并非我们现在所认为单单是指一种植物的称谓。

琼花两字的由来,得缘于一个神话传说,古代一位仙女叫蕃釐,途经过扬州的时候,觉得凡间尘木俗不可耐,世人不信天上花木华美,仙女即取随身佩玉一块,掩土灌水,顷刻之间,白玉长成大树,花开的如玉石一般洁白,微风过处,香飘十里而不绝。后面人们将这种用玉种出的花,名“琼花”。


(二)发展于汉、隋两朝——琼花的洁白如霜与道家神话相结合

根据《(万历)扬州府志》记载:
(琼花观)始建于西汉成帝元延二年(志书作延元二年),郊祀诗媪神蕃厘,北祠后土,故以为名。北宋徽宗赐名蕃厘观,即今扬州琼花观。

从以上我们可知,汉代扬州城东曾有一株琼花,为了纪念琼花,有人特为之建“琼花观”。琼花观在扬州的后土祠内。在西汉,“后土”是上古原始社会人们对土地女神的尊称,由于道教的神秘感,在传统道教的神话体系中,后土娘娘是主宰大地的神灵,将她列为众女神之上,掌管着重大事件。这原本最初是对母系氏族社会的崇拜,而后土祠就是人们为祭祀而所建庙宇,琼花就这样带着宗教背景出世。

关于杨州琼花的盛景,隋炀帝不远千里长途跋涉,征召大量民工修凿运河,一心必到扬州以观琼花。

当时隋炀帝正随运河南下,巡幸于江都芜城。听闻蕃釐观琼花盛开,猛生娱乐之心前去赏玩。可当他到达蕃釐观,却不愿潜心叩拜三清圣像。而这个时候原本繁花盛开、香气缭绕不绝的琼花树纷纷颓败,小巧可爱的花瓣一片不存。在这之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就连隋炀帝也驾崩于扬州。这一段的故事来自于《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看琼花乐尽隋终/殉死节香销烈见)。

关于这一段历史的是否正确,先不必深究,可足以确定的是直到隋炀帝死于扬州城,琼花都还没有出现,后面因而有“花死隋官灭,看花真无谓”这种性质的调侃行为,可见,琼花作为一种道家神话气息始终萦绕于汉隋。


(三)文化鼎盛于唐宋——琼花的意象出现

翻阅唐末至宋的诗词文学作品之中,诗人对琼花的关注点从不单一困顿的对它进行外貌层面的描绘,更多的人将其比作琼瑶仙子,赋予琼花超凡脱俗、冰清玉洁的品格。

唐朝经历过“贞观之治”之后,唐朝的经济、文化盛行于历史,当时周边国家无不四夷臣服,和他们国情相结合的,大国的作风,当政者喜欢牡丹,于是,人人上行下效开始纷纷艳羡牡丹,牡丹被赋予花中之王而独领风骚。当时传出有名的一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但唐朝在经历过安史之变之后,国力大不如前,许多爱国志士却对人们牡丹背后所奢行的糜烂作风尤为愤恨,当时杜甫时运不济,体会民生疾苦,吟唱出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唐后期,人们对牡丹背后的意象激昂澎湃,当时人们的心境也发生改变,就如人人耳熟能详的《爱莲说》,借荷花来凸显品质高洁。这之后许多文人开始转向于对其他植物的喜爱,这里面就有冰清玉洁的琼花。


在北宋初期,许元还感叹扬州琼花一度的默默无闻:“芍药琼花应有恨,维扬新什独无名

而不久,王禹偁在《后土庙琼花诗》中写道:

“谁移琪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若使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落梅妆。”

“春冰薄薄压枝柯,分与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婆娑。”

从这两首诗可以捕捉到琼花的外在颜色之美,还有它那种不识人间烟火恰似仙界的神物遗落人间。王禹偁是第一位吟诵扬州琼花的宋代诗人,加上他在当时诗坛“主盟一时”的地位,引得扬州琼花为文人所爱。此后的历代扬州太守,这里面有包括韩琦、欧阳修、刘敞、鲜于侁、苏轼等,无一不是当时诗坛各领风骚的诗人,他们每个人都有对琼花的赞颂之作,或许也是他们无私的为琼花“代言”,使得扬州琼花之名美过以牡丹而闻名的洛阳。


03琼花独有的精神意境

(一)与四大名花不同,却又有相通之处

宋代文人是文人巅峰的时期,而琼花以举世无双的姿态进入到咏物诗的主题里面,可是诗人们最初并未赋予琼花太多情感上的纠葛,许多诗人大多是从欣赏的琼花的外在来赞美琼花,或是与其他花卉借喻来彰显琼花的珍贵。

如欧阳修在《答许发运见寄》一诗中写道:

“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牡丹花参差不齐的形态,还有其硕大的花骨朵,呈现出来的状态往往形态各异,加之颜色姹紫嫣红,放眼望去,为生机勃勃的春天增添的是一片的姹紫嫣红。琼花也生在春天,可她一眼望去,便是白净一片。或许正因为生在春天,它与世无争的样子就像是秋天万物颓败是菊花的出世,带有属于菊花相通却又不同的与世无争。

而荷花开在盛夏,出淤泥而不染,一身正气凌然,而琼花一生洁白,给人品行高洁,这一点又与夏荷相似。还有凌驾于寒冬的傲梅,琼花誓不做他地之花,又有梅花的傲骨。兼具以上的种种,为后来文人所表彰他们的品行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


(二)琼花隐然于世,却独自生机勃勃

当时最著名观赏琼花的地方便是“无双亭”,许多文人为了一睹琼花之芳容聚集到这个地方,自王禹偁首咏扬州琼花以来,琼花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蕴。

起初诗人们只关注她外在的洁白可爱,但琼花在宋中期已经带有高雅的品行,论德乃是花中之杰。所以文人们自无双亭里济济一堂,借观赏琼花来展现自己的高雅,这种高雅便是道家隐世的“无我”却“不能忘我”的境界,简单的含义便是,即使别人无法欣赏到我,我却不能随意轻视自己。

这些文人得以瞥见琼花花开之盛景,整日嗅着阵阵沁人心脾的滋味。直到琼花辗落成泥,带着丝丝幽香深埋长土,文人感怀伤春,尤为看到这一幕,总能让这些文人感怀“美人落幕”无法珍惜的长存。


(三)琼花择一城而孤老,不愿折腰事权贵

琼花独有的莹莹动人无一不让人羡慕,所以,人们效仿其他植物在别地嫁接琼花,可是琼花孤傲清高、不染世俗始终移地不开。

南宋时期,孝宗继位后 ,亦羡慕琼花之盛名,据当时的史料记载:

亦尝移植南内,逾年,憔悴无花,仍送还之,此三次移植风波,说明北如开封,南如临安,均不适宜琼花生长。

琼花不愿在扬州以外的地方开花,真真就如楚地五千里,扬州独一株,而琼花这种气质颇有“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孤高气节。


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攻占扬州,并以此为根据地,与当时在金陵的南宋对峙。据《(宝祐)维扬志》载:“(琼花)柯叶俄悴,避腥风如恶恶臭,高标凛凛,与孤竹二子一节。”不知为何,琼花似乎有所感应,在金人占领扬州之前一月,变得枯萎颓败起来,誓死不愿做他国之花。

后来,琼花不愿折腰的气节让文人叹惋,许多文人感怀琼花的孤傲,自宋灭亡之后,琼花在最美好的时期悄然灭亡,诗人们也逐渐赋予她情感,为其灌注思想,使其具有人的思想,在后面人们借琼花的灭亡来怀念故国,抒发亡国之恨,如李密的《瑶华·琼华》:

朱钿宝玦,天上飞琼,比人间春别。江南江北,曾未见、漫拟梨云梅雪。淮山春晚,问谁识、芳心高洁?消几番、花落花开,老了玉关豪杰。

金壶剪送琼枝,看一骑红尘,香度瑶阙。韶华正好,应自喜、初乱长安蜂蝶。杜郎老矣,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

琼花与宋王朝相始至终所展现的忠贞不二,都使得琼花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植物而耀耀生辉高标独立。


04琼花后记——生命虽空白却不负韶华

琼花降及北宋初期,从王禹僞偶遇琼花,依次引发后人对琼花的外在喜爱,后来琼花随一城而殁的南宋末,琼花在同一个宋代,文人所为它倾注的情怀诠释在词作中,这些词作的从始至终,都使琼花的文学意象日益饱満,逐渐过渡成为对一种品格的追求,后面琼花和宋朝的同生同灭,引发人们对一个朝代、一段时间的回忆。

自宋代以后,古诗词里的琼花意象渐渐凝固,或许之前诗人们用各具特色的笔触写出了琼花的魅力。往后的诗人都没有在升华,或许宋朝之后,人们都没有得以窥见琼花真正的姿容,对于琼花的喜爱,只能心之所向。恰如心中所重要的东西,这种东西无可比拟。

宋朝是文化的多元的社会,琼花文化在这里兴盛,却也在这里悄然灭亡,不管如何,琼花背后所特有的意象,我们至今还在传承。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 琼花史(周武忠 )》

《旧唐书》

-END-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于人潮拥挤中,相聚片首,还好与你共烹茶饮酒。

喜欢,那就点个赞,欢迎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