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培育出优秀的种公鸡,实现理想的孵化率,核心在于遗传选育与科学管理。需精选优良品种的种鸡,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保证营养均衡,注重疾病预防,优化繁殖环境,从而提高种公鸡质量,确保孵化率。
相关阅读延伸:
>提到种鸡,谈起生产性能,更多的人会第一时间想到种母鸡,想到产蛋率、蛋重、受精率。事实上,种公鸡在整个种鸡群所提供的价值能达到50%,无论多百媚千娇的母鸡群,都离不开“一啼东方白”的雄鸡。在众母鸡群中那卓尔不凡、颜值担当的,一定是堪称“行走的荷尔蒙”的种公鸡,有图片为证(从左至右依次为科宝500 ,罗斯308和哈伯德M77种公鸡)。
种母鸡重要,种公鸡更不能忽略。小编拟从以下方面对种公鸡最新技术做一汇总,助力您的种鸡养殖事业。
01
一、现代肉种公鸡的特点:
现代的种公鸡很好地实现了种用和商用特点的平衡:从种用特点看,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效率好,活力强,繁殖性能及出肉率高,同时兼具遗传上述特质给商品鸡的特性;而现代遗传育种的结果,使得种公鸡完全像其后代肉鸡一样,具有惊人的饲料利用能力,同时采食速度快,容易沉积蛋白,脂肪沉积较少。
以科宝为例,祖代种公鸡目前推荐2.3kg时进行选育,商品代肉鸡则能充分发挥品种优势,相同日龄体重增加22克,料肉比改善0.004,随之胸肌产量和胴体屠宰率也相应提高了0.08%。
与之相对应的父母代种鸡培育,近年也基本倾向于选育相同或略小体重的公鸡,后期饲料喂量也会根据日粮的营养水平维持不变或略有增长,以满足其不断提升的生产性能需要。如罗斯308父母代相关指标比较(详见下图)。
02
二、如何获得较高的受精率
不管是流行的“两高一低”饲养模式,还是笼养模式,受精率都是衡量种鸡群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种公鸡占整个鸡群生产价值的50%,从这个角度讲,想方设法养好种公鸡,亘古不变,是提高鸡群受精率的关键步骤。概况来讲,需要关注以下因素:
1
体格
以种公鸡本身的身体发育规律为本,满足各个发育关键时期的营养:
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身体的发育决定了后期的生产性能,包括精子数量等。
前4周,是免疫、消化、心血管系统和骨骼、羽毛发育的关键时期,50%的骨骼发育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直接影响后期的体格状况;
8周到12周的体格发育决定了之后大部分骨架大小,大体格的公鸡会发育最大的骨架尺寸,直接影响后期与种母鸡的交配;
16周龄,是睾丸发育关键时期,体重持续增加;
20周左右,睾丸的发育快速增加。要根据各个关键时期满足所需营养,杜绝应激。
16-22周龄出现任何严重应激,都会造成体重下降甚至是生长停滞,引起睾丸过小或发育不一致,最后表现为交配初期孵化率低,进而影响到整个生长周期的生产性能
2
体重
确保种公鸡体重不要减轻。特别是在生产期间,任何体重的轻微减少都将立即引起精子质量的下降。但也要避免过重,否则公鸡体重越大,体形会越胖,难以站稳,进而造成交配效率的下降,常见于在产蛋舍公母合群后,公母鸡会互相偷吃对方的饲料,所以一般都使用公母分开饲喂系统。
体重满足品种标准,受精率高。一旦鸡群超重,通过管理来降低损失相对比较困难,一般需要重新绘制体重增重曲线,使其平行于标准体重曲线,千万不能把体重重新拉回到标准,否则会使鸡群的体况下降,影响鸡群的生产性能;如果体重偏低,则可以通过增加饲喂量及增重来改善鸡群的状况。
除了体重,体重均匀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通常在3-4周对种公鸡进行称重并按照体重进行分群。如果有必要,8周时可以进一步进行分群,同时挑出脚趾弯曲,腿畸形及眼、喙有缺陷的种鸡。目标是在20周时均匀度达到95%。
3
均匀度
维持鸡群的均匀度是当今实现种鸡群高产的最重要步骤。均匀度包括体重、体尺以及肌肉丰满度。丰满度要结合体重和均匀度,综合分析后确定管理和饲喂策略。体重过大的种公鸡,只要丰满度合格,胸肌不超标,就一直能交配,反之,胸肌过大就会产生稳定性和受精率的问题。关于丰满度,不同的品系评分标准不同,不同生理阶段,推荐标准也有差异。一般生产期间,V型的雄性最为理想,后期可以略丰满些(图中为科宝推荐标准)。
以哈伯德为例,目前通过CT扫描来确定胸肉和全部肌肉的产量,从而进行种源选育和后代培育。技术先进,设备高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当代肉鸡的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
4
种公母鸡体重差异
种公母鸡体重差异一般维持在15-20%,当然也与品种、母鸡品系相关。30周龄时性活动达到高峰时,科宝种公母鸡体重差异推荐为11-15%,受精率最高。
优秀的公鸡比母鸡重11%的时候有很多优势:交配快,容易,能保护母鸡后背羽毛覆盖;母鸡更愿意允许公鸡交配,得到更高的受精率;因为腿、脚趾和趾瘤等问题导致的死亡和淘汰减少;后期更容易补充公鸡,优秀公鸡和补充公鸡的体重差异不大。基本原则就是按体重分类,大体重的公鸡和大体重母鸡交配,小体重的公鸡和小体重母鸡交配。
5
种公母鸡性成熟的同步性
除了合理的体重差异,种公鸡和母鸡性成熟的同步性也非常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整个鸡群能否达到理想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如果种公鸡的性成熟晚于种母鸡,可以提前几天将种公鸡先行转入产蛋舍,以帮助种公鸡提前适应新环境;如果种公鸡和母鸡性成熟同步,则可以同一天转入产蛋舍;后备期体重过大的种公鸡,接受光照刺激后更容易性成熟发育过早,体重过大的种公鸡可以在过一段时候后再与母鸡交配,或者留作补交的公鸡。
6
种公母鸡比例
转入产蛋舍后,需要定期监测体重、均匀度、丰满度等,同时也要根据种公母鸡性成熟的同步性,确定合理的公母比例,防止交配不足和过度交配。以罗斯308为例,可以参考下述标准。
7
补充种公鸡
日常饲养管理中,都会出现种公鸡生育能力出现下降的现象:或是因为交配兴趣降低(35-40周龄)自然下降;精子质量下降(55周)自然出现;交配效率降低(公鸡体况差,如体重过大,脚趾问题等等);或是死亡率较高;性成熟过早造成的早衰等。所以需要在鸡群里适时加入年轻的肉种公鸡。
补充的种公鸡要求良好品质,身体健康,至少25周龄,体重合适,性成熟。
常见的补充方法有:
- 添加公鸡:在较老的鸡群补充较年轻的肉种公鸡,常见于45周龄的鸡群;
- 内部补充:也称内部公鸡交换,指在同一个鸡场内的不同鸡舍之间交换25-30%原有公鸡,从而产生出与添加公鸡类似的交配活动刺激因素;
以科宝种鸡为例,下图比较了不同种公鸡补充方法对孵化率的影响:
综上所述:
体格发育、体重、均匀度等都会影响到种公鸡的价值输出。培育出优秀的种公鸡,实现理想的孵化率,都离不开一个核心话题——种公鸡的营养。精准满足种公鸡的营养需要,也是实现成功养殖的关键步骤。
最后别忘了点击右上角红色【关注】,每天分享更多农村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