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城市化进程加速了自然环境的改变,许多原本的绿地被建筑取代。同时,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影响了植物的生存。此外,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某些植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逐渐消失。
相关阅读延伸:
>前一段,我回老家,到我小时候经常打草拾柴禾的洼里,转了转,搜寻我小时候的记忆,重温我童年时的感觉。我发现,当年我小时候洼里的景象,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比如,我小时候经常看到的一些植物,如今都不见了,已经绝迹了。现在,我就盘点一下,部分已经消失了的植物:
一、箐麻。
箐麻,我们简称箐,箐杆皮是做绳子的主要原料,箐叶与烟叶搭配,供吸烟人用,叶子是做西瓜酱不可或缺东西。
查资料:箐麻为锦葵科一年生灌木草本植物,茎枝叶都有绒毛,为浅绿色。在我的印象中,箐麻能长一米多高,在田间、池塘边沿等处,都能生长,鲜嫩的籽粒能够食用。
箐麻的主要用途在于茎的皮,能搓麻绳,用于捆绑东西。当年农民做鞋用的绳子,也是箐麻皮做成的。此外,箐麻叶也是宝贝。它是当年吸烟者不可或缺的东西。烟叶与箐麻叶晒干、挫碎,掺和在一起,才能吸。不然,单独烟叶太壮,是不能吸的。
箐麻叶还是做西瓜酱的好材料。记得小时候,母亲每年都要做西瓜酱。先把豆子煮熟,均匀铺放在盖帘子上,用箐麻叶盖上,发酵到一定程度后,装在坛子里,花椒、大料、茴香籽、西瓜,以及足量的盐,搅拌在一起,进一步发酵,西瓜酱就做成了。 至今,我还向往老母亲做的西瓜酱。但老母亲说:现在找不到的箐叶了,做不出当年西瓜酱的滋味了。
二、蓖麻
蓖麻,我们这称大麻子。籽粒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医用原料。小时候经常用蓖麻杆做弹弓。
在我们这里,蓖麻俗称大麻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医药和工业上都有很大的作用。我小时候,我们这里曾经广为种植,到处可见蓖麻的身影。但是,不是种在平坦的大地上,而是种在不宜耕作的沟沟坎坎的地方。因为,平坦的大地要种粮食作物,满足人们填饱肚子的需要。蓖麻适应性强,在任何有土的地方,如果不适宜种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就种蓖麻,都能成活,开花结果。
成熟的蓖麻籽是榨油的重要原料,榨出的油可食用,也可作为药品和工业原料。记得小时候吃得结住食了,胃肠不通了,就到公社卫生院里买一点蓖麻油喝,真的很灵,一喝下去,马上肚子里就咕噜咕噜地响,一会就要大便,胃肠就通了。
不成熟的蓖麻籽,也是可口的美食。我的老家南面就是一条河,河堤上七高八低,不适宜种庄稼,为此生产队里就年年种蓖麻。记得有一年初冬,要开挖河床,有一些不成熟的蓖麻要统统毁掉。
这时,我的老母亲立即赶到了大堤,采摘这些稚嫩的蓖麻籽,一整天,整整采摘了三大鸡皮袋子。运回家,母亲用凉水把这些稚嫩的蓖麻籽浸泡起来,反复换水,大约浸泡了半个月,直至把蓖麻籽的涩味去掉,腌制了起来,整整腌制了两大瓮。此后,每天拿出一些,煮熟了,拌上油盐酱醋,很少好吃,一家子吃了一冬一春。
还有一事很有意思,小时候,老人们经常出谜语,让我们小孩子猜谜底,其中:麻大了酥,麻大了酥,卡巴档里一嘟噜。这谜语看似有点荤,其实,很文明的,谜底就是蓖麻。一时哈哈大笑。
三、烟叶
过去,家庭有抽烟者,在房前屋后院落里种植。
查资料得知,烟叶为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草本茄科植物,植株被腺毛,茎高0.7米,最高的可达1.5米。叶柄不明显,成扇状,圆锥花序顶生,是卷烟的主要原材料。
在我的印象中,我上一辈的老人,吸烟者很多,不仅男人吸,很多女人也吸。于是,凡是有抽烟成员的家庭,都自己种植烟叶。一般都是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等零散的院落内种植。烟叶是高产植物,一般少的种上几十棵,多的上百科,就够自家一年吸的。
记得那时,抽烟的工具是烟袋锅子配烟袋荷包。平时,烟袋荷包绑在烟袋锅子上,就像秤杆和秤砣一样,配合默契。烟袋荷包负责盛烟叶,烟袋锅子为直接抽烟的工具。想抽烟了,就把烟袋锅子伸进烟袋荷包里,使劲一转悠,烟袋锅子里的烟叶就满了,用手摁实后点燃,就开始抽了。
这景象至今历历在目,如今现实中很少见了,有时在电视剧中,还能看到相关的镜头。后来,纸张宽裕了,烟民们开始用纸自己卷烟抽。
我小时候,已经有烟草公司和卷烟公司,生产现成的烟卷。但是,在当时看来,抽烟卷是高消费,有钱的才舍得买烟卷抽,一般烟民是抽不起的。
尽管吸烟有害健康,但是,自古以来,我国的烟草业就一直发达,烟民数量庞大,为国家财政重要来源。如今,烟草专卖,国家烟草公司仍然是国家数一数二的纳税大户。
四、荆条
生长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里,编筐的好材料。
查资料:荆条属于唇齿科植物,落叶灌木、小乔木,喜欢阳光充足。荆条浑身是宝,可用于制作盆景,种子可用于生产饲料,枝叶可作为绿肥原料。
在我的印象中,荆条成紫色,往往报团生长,一堆一堆的,很少有单个的荆条。荆条开紫花,叶子好像介于针叶状与阔叶状之间。荆条有极强的适应性,一是抗盐碱,大多生长在盐碱地里。荆条生产的地方,连一根草都看不见。二是抗干旱。几个月不下雨,荆条照样生长。寸草。三是抗严寒。我记得,每年霜降季节过后,其它植物都被冻死了,但荆条依然傲立风霜雨雪中。
荆条浑身是宝。荆条可制作成盆景,供人们欣赏。荆条籽粒可用于生产饲料。荆条枝叶可以做绿肥原料。
尤其荆条枝干,是编制的绝佳材料。记得我小时候用的各种筐,都是荆条编织而成的。比如,小孩子们打草拾柴禾用的花筐、与小推车配套、用于运输东西的的夹篓筐、单肩背着的所谓粪筐等。如今,这些家庭曾经常用的筐,随着荆条的消失,也都不见了。
前几天,我特意去了我村东洼的张家老坟,我的记忆里,我小时候,哪里曾经是一大块盐碱地,足足有十几亩之多。长满了荆条。结果到了那里一看,如今已建成一个大型养猪场了,没有了当年的一点痕迹。
五、芦苇
过去,农村盖房离不开的原料。喜欢生长在有水的地方。
查资料:芦苇属多年生禾本科芦苇属植物,生长于有水源的空旷地带,生长环境为淤泥沼泽土、泥灰土和滨海盐土。芦苇适应性极强,耐湿润、耐盐碱、耐高温,耐寒冷。
我们这里,芦苇俗称苇子,过去是很常见的。我们村的村南、村北有两条河,我小时候的记忆里,两条河里都生长着茂盛的芦苇。此外,村里的几个大坑里,也都是芦苇。如今不见了。河床见底了,大坑填平了,没有了芦苇的生长环境。
过去,芦苇曾经是农村重要的建筑材料。我小时候,农村盖房,一般需要少量的砖、木头、土坯、芦苇、高粱秸、麦秸等。用砖打碱、用土坯穿框子,用木木支撑顶子,用芦苇把顶子躁起来,然后依次铺上高粱秸、麦秸等。其中,芦苇起着类似药中甘草的作用,把屋顶的麦秸、高粱秸、泥土等各种材料拢在一起,非常结实。
所以,那时农村盖的房,厚厚的土坯,房顶一层层的材料,具有天然保暖功能,冬暖夏凉。现在楼房不行了,钢筋水泥,太阳一晒就透,屋里像个蒸笼,夏天没有空调,根本待不住、睡不着觉了。
芦苇还有药用价值,能够预防小孩长疹子。我记得小时候,刚出生的婴儿都要过长疹子这一关,一旦长了疹子,致死率、致残率很高。所以,我7岁时,我弟弟出生。我清楚地记得,我陪父亲去村北的河里,挖芦苇根,挖了一大筐,回家煮了一大锅芦苇根水,让弟弟喝了几天。后来,我的弟弟一生还真的没长疹子。
六、苜蓿
营养丰富的植物,稚嫩时,人可食用,是当年生产队里主要的牲畜饲料
苜蓿,俗称紫苜蓿,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科植物。
苜蓿营养丰富,可供人食用。苜蓿中,含有优质膳食纤维、食用蛋白、苜蓿黄酮、苜蓿多糖等营养元素。同时,苜蓿又是优质的饲料,号称畜牧业牧草之王。
记得我小时候,各生产小队都有专门的苜蓿地,少则十几亩,多则几十亩。保持一定地亩专门的苜蓿地,主要是收割苜蓿草,每年收割三次左右,晒干了,储存好,供生产队里的牛、马、驴、骡子等这些大牲畜食用,春冬两季保持营养。这些大牲畜是生产队里的重要劳动力,必须保证它们的健康和安全。
苜蓿不仅是牲畜绝佳的饲料,而且也是人食用的蔬菜。我记得,苜蓿的吃法很多。可以蒸苜蓿包子,也可以与韭菜合吃,包韭菜苜蓿馅饺子。还可以贴苜蓿咸饼子吃。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蒸苜蓿哪够。所谓哪够,是我们河北沧州一代的方言,就是把洗干净的苜蓿拌上适量的玉米面和盐,大火蒸熟了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预防便秘,口感也特别的好。
那时,苜蓿只有生产队种植,所以,想吃苜蓿了,就必须去生产队里的苜蓿地里去偷采。我记得,我和小时候的伙伴,为吃上鲜嫩的苜蓿,没少以打草为幌子,在傍晚天黑时,趁看苜蓿地的老头不注意,突然悄悄爬进苜蓿地,急急忙忙摞上几把,速去速回,回家享受美味了。父母虽然埋怨几句,不该偷苜蓿,但看得出他们内心是美滋滋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不仅一些植物不见了,就是当年的一些杂草也不见了。比如,我小时候打草,有弯子草,星星草,麦穗子草等很多草种,如今除了偶尔能看到弯子草外,其它草都看不到了。如今到洼里转悠,就是两大作物:春天、夏天是小麦,秋天是玉米,其它杂粮、经济作物比如芝麻、绿豆、高粱、小豆等,统统也都没有了踪影。
我们一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保持动物的多样性,那么,对于植物来说,是不是也应该多样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