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民族聚居的好山好水好地方

请求出错,状态码:0内容:

相关阅读延伸:

上山村位于湛江第一高峰双峰嶂的半山腰,风景秀丽。

工人正在检查米酒的发酵情况。

冯学捷正在检查水厂内设备运行情况。

游客正在上山村的茶园采摘茶叶。

来自各民族的妇女聚在一起编织竹篮子。

上山村茶园。

清晨时分,天际微亮,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双峰嶂上,茶园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在弥漫的雾气中,嫩绿的新芽乘着清风轻轻摇摆,淡淡的茶香唤醒仍在沉睡的村庄。

上山村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坐落于双峰嶂半山腰,聚居着16个民族,1998年被广东省命名为“少数民族村”。由于地处山坳,曾经这里交通闭塞。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是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

修公路、建学校、筑广场……多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上山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2023年11月,上山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依山而建的村庄

正在晨跑的上山村村民冯昌溪从茶园旁经过,一路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前行,风车群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翠绿的山脊上,塔架高耸入云,白色的叶片在风力的作用下缓缓转动,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双峰嶂海拔382米,为雷州半岛第一高峰。其东邻仙人嶂,西靠婆髻嶂,远观之下,宛若一尊静静躺卧的睡美人像,令人叹为观止。登临双峰,极目远眺,连绵不绝的山脉、烟波浩渺的鹤地水库、蜿蜒流淌的九洲江等美景尽收眼底。

“双峰嶂的美景怎么也看不腻。”冯昌溪笑着说,晨跑是他每日的必修课,“以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路窄泥泞。现在的路好走了,6米宽的水泥硬底化盘山公路宽敞平坦,往下连到塘蓬镇镇区,向上直通山顶。”

跟随冯昌溪走进上山村,只见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傍山而居,村中小道平坦整洁,房前屋后铺设了火山岩石板,“四小园”中花果繁茂。穿着民族服饰的孩童在一株株紫花风铃木、黄花风铃木、将军木间嬉笑打闹,引得游人频频回头。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秀丽独特的自然风光、热情友善的村民干部……共同构成了极具魅力的上山村,引来各地游客。

当前,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紧抓廉江市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谋划推进廉江市北部山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示范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契机,塘蓬镇积极推进“半岛第一峰”双峰嶂景区建设。

结合双峰嶂AAA景区创建这一定位,塘蓬镇将大力发展上山村民族风情住宿,并以水库和森林为核心景点,打造登山花径、森林冲浪、森林探险等观光旅游和山地运动项目。同时大力推动上山村节庆活动,包括篝火晚会、开斋节、盘王节和六月节等,让游客既能享受山林野趣,又能体验不同的民族风情。

“三件宝”让村民生活有盼头

太阳渐渐升起,村民迎着晨光逐渐汇聚到民族广场上。几名妇女坐在凉亭下编织着竹篮子,冯昌溪泡好一壶高山茶,端到凉亭下与大家分享。“这是我们村的‘三件宝’之一。”村民介绍。

上山村地势高,植被丰富,泉水自地下1000多米深的花岗岩断裂带喷涌而出,流量稳定,久旱不涸。依托地理优势,上山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诞生了水、酒、茶“三件宝”,带动村民就业,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由于土壤肥沃,雨量充沛,云雾多,光照好,在上山村茶园种植出来的茶叶茶味香浓。近年来,在省宗教局和廉江检察院的帮扶下,该村先后种植了180亩茶叶,建设了茶叶加工厂房,并购进了制茶机器设备,有效带动村民就业。

好茶离不开好水。在村民冯学捷心里,以泉水泡的茶风味更佳。十年前,外出务工的冯学捷回到上山村,依托家附近的泉眼办起了水厂。“我从小喝着泉水长大,最爱那口甘甜。”冯学捷笑着说,目前水厂一年生产超1000万瓶瓶装水,主要销往广东和广西两省区。

村民冯光标则在村里办起了米酒加工厂。每天早上4点,冯光标便会来到厂房,将大米倒入蒸粮机。清洗、蒸煮、摊凉、拌曲、出粮……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冯光标将拌好酒曲的大米装入发酵罐中,静待时间的洗礼。

冯光标酿造出的上山米酒色泽微黄、晶莹透亮、芳香浓郁、甜酸适度、酒味甘醇,深受食客欢迎。“多的时候一天能卖800斤酒。”冯光标笑着说,酒厂已经开了二十多年,米酒不仅在本地市场深受欢迎,还销至珠三角地区及周边的省份,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这三个加工厂所雇佣的工人基本都是本村的村民,”塘蓬镇委委员、上山村支部书记林济雄介绍,在产业的带动下,这条过去贫穷的小山村如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林日清 通讯员 张思燕 何星鹏 陈洁琳

摄影:吴东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