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能种水稻而华北不能的主要原因是"水源条件差异"。东北地区夏秋雨水充沛,适合水稻生长;而华北地区夏秋季高温干旱,田里存不住水,不利于水稻生长。
相关阅读延伸:
>我国的粮食生产基本格局是南水北稻,但是这种说法似乎不太准确,很多人说南方人吃大米,而北方人都吃小麦,这就更离谱了,东北的小伙伴就明确表示,自己是吃大米饭长大的,而且绝大多数的东北人还会很自豪地说,东北的大米品质是要比南方地区好的。的确,现在大街上随便拉出一个人,问他中国最优质的大米品牌叫啥,他一定会脱口而出“五常大米”,能和泰国香米对抗的国产高端货。这个五常可不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常,五常是个地名,在黑龙江省。黑龙江地理位置很靠北了吧?北京人和山东人在黑龙江人眼里那也是南方人。黑龙江的纬度比中国大多数省份都高,为什么这里就能种植水稻呢?网上所说的800mm降水线并不靠谱,种植水稻和小麦是和降雨、温度有关,但是降雨和温度与纬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东北的冬季非常漫长,黑龙江的冬天真的是可以冻死人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它的夏天就不炎热,实际上整个东北靠近大海,越靠近海洋地区,夏季温度就不会低到哪里去。受到太平洋季风与西伯利亚寒流影响,东北的降雨也要比华北内陆平原高得多,所以这个地方种植水稻是可行的。特别是在三江平原地区,水资源条件比安徽湖南四川这些省份还要好,夏天还没有频繁的洪涝灾害,冲积平原加上开发时间晚,特殊的黑土层使得种出的大米品质非常好。中国种植水稻和大米的分界线,其实可以用另一条著名的地理学分界线来划分,只不过这个线现在初中地理学上很少提到,那就是“胡焕庸线”。这条线从云南腾冲连接到黑龙江黑河,西面种植水稻很难,东面基本可以种植水稻的省份则很多。即便是河南和山东也有大量的可种植水稻区,比如河南信阳,以面食为主,但是水稻种植面积也有500万亩。都说山东人的身高是纯小麦粉养出来的,其实山东省也有近200万亩的水稻种植。河北省也种植了大量的水稻,北京就不必多说了,康熙就曾组织人在北京推广过水稻,而且种的还是特种的红色稻米。那“南稻北麦”的刻板印象如何形成的?如果把历史往前推1000年,其实小麦和水稻并不是中国人的主粮,当时的祖先主要是吃粟米也就是小米,这个南北都可以种植。虽然最早的水稻发现于中国,但是我国的文明起源地是陕西河南,这两个地方非常适合种植粟米。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先祖起码有3500年是靠着这种从狗尾巴草培育出来的粮食活命的。小麦在唐宋以后才慢慢成为北方人的口粮,之前有大量种植,但是人们不知道怎么吃小麦。东汉时期小麦是下等人吃的食物,那个时候中国人吃麦是不磨成粉的,直接上锅蒸,连刘秀落魄的时候都吃过麦饭,当上皇帝后要卖惨的时候就把麦饭拿出来在大臣面前说。后来小麦被加工成面粉,中国人才把它推到细粮的位置,搁以前与高粱差不多。小麦种植需要的水比水稻要少很多,所以华北很多省份主要就种它,但是小麦的产量比水稻低,水稻每公顷产量能达到6吨以上,小麦只有5.39吨。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近些年有很多优质的杂交小麦品种问世,风调雨顺的话一亩地也能产1500斤左右。大家对于面粉的口感要求并不高,但是老百姓对大米的品质要求就比较高了,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晚年培育的超级水稻,亩产能达到2000多斤以上,但是吃起来没有产量低的杂交水稻口感好。其实如果磨成米粉都一样,超级水稻是中国农业的压箱底,关键时刻有大用。再说回东北为什么要种植水稻而不是小麦,三江平原并不缺水,且地势平坦,最关键的还是种植水稻效益更好。东北不论种植什么农作物,都是一年一熟,小麦比较耐寒,到了这里也是一样,既然都是一年一熟,为什么不种产量高的呢?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种植水稻。在我国,有些省份的人是大米也吃小麦也吃,比如散装的江苏还有隔壁的安徽,这两个省份的人在内部还可以划一个南北两方,北方城市吃面多,南方城市吃米多。其它的省份就不一样,山东人也买大米,但是只作为副粮来吃,早上喝一碗稀饭,如果没吃馒头就觉得浑身不得劲,明明吃了,但又好像没有吃。在北方稀饭和豆浆是一样的,都是辅助吃面食的汤,但是在南方稀饭是妥妥的主食,包子馒头油条是就稀饭喝下去的菜。日本人喜欢用煎饺和面条当菜配着大米饭吃,倒是与南方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