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株洲大山里的石兰花,与残疾丈夫9年相濡以沫

她是株洲大山中的石兰花,坚韧不屈。九年前,她选择与残疾丈夫共度余生。九年里,他们相濡以沫,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她的爱情故事,如同山间清泉,虽不轰轰烈烈,却细水长流,温暖人心。

相关阅读延伸:

朱石兰:一朵洁白的石兰花

讲述人 炎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肖锦霞

石兰花有一种让人沉醉的清香,那一朵朵盛开的花姿,玲珑洁雅,巧笑嫣然,灿烂着生命的美丽。在盛产“炎陵黄桃”的炎陵县中村瑶族乡乐富村,就有一位名叫朱石兰的妇女,她9年如一日不离不弃地照料瘫痪在床的丈夫;含辛茹苦地养育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无怨无悔地操持着这个贫穷的家。从这位农村妇女身上折射出的伦理道德光芒,使人们再次颠覆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古训,怪不得乡亲把她比作大山里的石兰花,所散发的清香是那么的耐人寻味。


炎陵山村美景

朱石兰今年46岁,与丈夫李天亮同为乐富村人。两人青梅竹马,婚后恩爱有加,生育的两个女儿更是聪慧可爱,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然而,一场变故却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坠入了黑暗的深渊。

2007年7月的一天,担任村小组长的李天亮骑着摩托车去处理一起村民纠纷,因下雨路滑,不幸从摩托车上摔落,头部遭受重创,生命危在旦夕。县人民医院条件有限,辗转到湘雅医院后,面对复杂的脑部伤情,主治医师好心告知,手术中可能会出现脑部大出血而死亡,即使救活了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加上昂贵的手术费和后期治疗费用,是否有必要冒这个风险。

望着相濡以沫的丈夫,朱石兰默默流泪。她想,哪怕能让丈夫多活一天,也要拼尽全力救治,就算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在她的坚持和恳求下,医生为李天亮实施了手术。在重症监护室里观察了十几天后,李天亮虽睁开了眼睛,但仅一息尚存。为给丈夫治病,家里已债台高筑,无奈之下, 朱石兰只好将丈夫带回了家。

瘫痪在床的丈夫,连基本的意识都丧失了,原本充满温馨的家已面目全非。孩子要上学,生活还得继续,朱石兰不愿就此屈服。她擦干眼泪,开始四处求医问药,跑遍了全县大小医院,寻遍了乡村名医,哪怕听到对丈夫的病有一点点疗效的土方子她都求之若渴。

每天,她细心地帮丈夫翻身、擦洗,一口一口喂饭,不分白天黑夜地端屎端尿。忙完田里、地里的农活,就算再苦再累,都要依偎在丈夫身边,一遍又一遍地跟他说话,不断地重复他最熟知的人和事,并按照医生的吩咐,帮他做康复按摩。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李天亮渐渐恢复了意识,半年以后,李天亮开始重新发出声音,手脚也开始有了知觉!握着丈夫渐渐恢复知觉的双手,朱石兰热泪盈眶。

虽说李天亮的病情有所好转,但能否完全恢复还是个未知数。为此,李天亮曾经有段时间情绪很不稳定,觉得自己的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拖累了妻儿,心里感到很内疚,几次萌生过轻生的念头,都被朱石兰及时阻止。

从那以后,朱石兰对丈夫照顾更贴心、更周全。一大早,她就下地干活,为的是多留出时间陪伴丈夫;夕阳下,她搀扶着丈夫一步一步练习走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李天亮开始能够下床慢慢移动了,能够支支吾吾表达自己的意思了,病情也日渐好转。

现在,李天亮基本可以流利地说话表达,不用拐杖也能慢慢行走了。他逢人便说:“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妻子,不会有我的现在,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就连湘雅医院的医生在电话回访中都表示惊讶和赞叹,说朱石兰帮助李天亮创造了奇迹。

然而,在这奇迹的背后,就是朱石兰艰辛的付出。为了维持生计,偿还为丈夫治病欠下的债务,朱石兰除了种田、养猪外,还在村里开了一家杂货店。在左邻右舍的眼里,朱石兰早起百鸟前,夜归日落后成了家常便饭。

后来,在政府的帮扶下,朱石兰和村民们一起种植黄桃,找到了一条山里人的脱贫致富路。经过几年的打拼,她不但还清了几万元的债务,还装修了新房,添置了全新的电器和家具。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好,昔日布满愁云的一家人脸上又重新绽放出了幸福的笑颜。


编者感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关爱,是一种生死不离的承诺,更是人生路上的相互支撑。朱石兰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支撑起一个贫弱的家庭,用坚贞的爱情创造了丈夫生命的奇迹,用一言一行为孩子们作出最生动的榜样,用一片真情奏响了一曲不离不弃的赞歌。今年3月,朱石兰荣登“中国好人榜”,当之无愧。如今,朱石兰感人的故事传遍了十里八乡。正如乡亲们所赞誉的那样,她就是大山深处一朵洁白的石兰花。

(湖南日报 周勇军)

编辑: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