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易与淋巴性白血病混淆,应结合试验室检验诊断。防治方法包括及时免疫接种、无害化处理病死鸡、加强饲养管理等,注意改善场区环境,提高鸡群抵抗力。
相关阅读延伸:
>鸡是马立克氏病毒唯一的自然感染宿主,全世界各地的鸡场都有发生。除非是饲养在严格的无病原菌的条件下,否则所有的鸡都可能被传染。亚临床状态下的病鸡生长率和产蛋率均下降,在经济上给养鸡户造成了很大损失。下面笔者就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和防治方法进行介绍,旨在为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1 流行病学
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染性很强,很容易在鸡群传染。鸡马立克氏病毒在鸡羽毛囊上皮细胞内成熟,生长成为有传染性的有包膜病毒,并从上皮细胞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病毒可以在鸡舍内铺垫物或灰尘里存活数月,病鸡脱落的羽毛、皮屑和鸡舍的灰尘是极好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通常是飞沫经呼吸道传染。被传染的鸡将持续带毒很长时间,成为鸡场的重要传染源。
2 临床症状
鸡马立克氏病的潜伏期常为3~4周,病鸡一般在50 日龄以后出现症状,70 日龄后陆续出现死亡,90 日龄以后达到高峰。病鸡的典型临床症状为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羽毛杂乱无光彩。随后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共济失调或双侧肢体麻痹,不能正常站立,常会呈现特征性的劈叉动作。在疾病后期出现严重贫血,后期身体极度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鸡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外周神经肿大,多处外周神经特别是迷走神经、臂神经和坐骨神经肿大,纹状消失。全身多处器官有肿瘤,肝、脾、肾、心、肺肠系膜、腺胃等组织可见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病灶。肉鸡在病理解剖过程中可见到羽毛囊肿大,也常称作为皮肤白血病,从而导致鸡肉废弃。腔上囊常常萎缩,但很少出现肿瘤。用组织学检查发现,肿瘤是多形性的,由肿瘤细胞和炎症细胞组成,肿瘤病灶有大、中、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很大的退行发育成的淋巴细胞。如果腔上囊受到感染,则病理变化将很典型,肿瘤细胞位于滤泡之间的组织。
4 鉴别诊断
一般根据病鸡肿大的神经组织和大部分内脏有淋巴瘤等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此病能感染所有3周龄以上的鸡,用组织学检查、肿瘤细胞学检查、荧光免疫法测定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来进一步确诊。鸡马立克氏病需要与鸡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鉴别诊断,鸡马立克氏病常侵害外周神经、皮肤与肌肉、虹膜,法氏囊受侵害时常是萎缩性的,而鸡淋巴性白血病一般肝、脾、法式囊肿大,有时见到分散的结节状肿瘤。鸡马立克氏病的肿瘤组织大小不一,而鸡淋巴性白血病的肿瘤组织大小一致,形态相同。
5 防治方法
5.1 免疫措施
鸡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措施是免疫接种,最常用的疫苗是用火鸡疱疹病毒制作的疫苗。最近,由血清Ⅱ型SB-毒株和火鸡疱疹病毒组成的双价疫苗对致病性强的血清型Ⅰ病毒能起到更好的免疫作用。因为所有的疫苗都是在孵化时接种,且需要1~2周才能产生免疫力,所以小鸡孵出后几天内尽量减少与病毒接触。因为含细胞疫苗不容易被母源抗体中和,所以含有细胞的疫苗一般比无细胞的疫苗更有效。
免疫接种效果一般可达到90%以上。自从使用疫苗以来,肉鸡和产蛋鸡由马立克氏病导致的经济损失大幅度降低,但是鸡马立克氏病在个别鸡群还有发生,其病因可能是免疫失败造成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与致病力强的毒株接触造成的,双价疫苗可以专门用来控制这些强致病力的毒株。
5.2 消毒卫生管理
鸡场要加强养鸡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尤其是孵化卫生与育雏鸡舍的消毒,防止雏鸡的早期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即使出壳后即刻免疫有效疫苗,也难防止发病。建议种蛋产出后2h内应用药物熏蒸消毒,用3%碘酸溶液按1:100比例兑水稀释后,通过烟雾发生设备对空鸡舍及种蛋进行烟雾熏蒸消毒,用5%癸甲溴氨溶液按1:2,000比例兑水稀释后,带鸡进行消毒,对鸡舍内外环境、器具、鸡舍墙壁、垫草进行严格消毒,坚持每天消毒1次,使用1~3d。淘汰破损或明显有粪迹污染的种蛋,搞好孵化车间的环境卫生,对种蛋及孵化设备进行严格消毒。此外,要及时隔离病鸡与健康鸡,对病鸡隔离淘汰,做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源传染源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