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菊:曾任上海市委书记,后官至正国级,69岁逝世

黄菊,曾任上海市委书记,后成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他一生致力于国家发展,虽历经疾病困扰,但始终坚守岗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享年69岁。他的离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传记或咨询其亲友。

相关阅读延伸:

对于中国人而言,名字包含着极其特殊的含义,既包括了这个人的称呼,也包括了家中长辈对一个人的期望,所以这其中往往都是些代表优秀美德的字眼,无论是贤、德、淑、良还是优、佳、满、福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夸赞一个人的时候才会用人如其名来这个词。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人民的好公仆,他的名字叫做黄菊。他的性格也如菊花一般高洁、低调,他在上海忙碌了多年,为上海付出了自己半辈子的时间,可他却从不与人提起这些功绩。

在到北京后开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这一正国级的官职,可他依旧低调,但他却不愿意将自己的墓地选在首都北京,而是留下遗愿希望回到上海,这背后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黄菊

勤学少年,报效国家

黄菊本应是浙江人,因为他的祖辈都生活在那个温婉的水乡之中,但实际上黄菊却是在上海出生的,或许自那时起,黄菊的命运便与上海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1938年,黄菊出生在上海,年幼的他尚不知上海是何处时就因为种种愿意返回了自己的浙江老家嘉善县,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启蒙学业。

年少的他早早地便见到了黎民百姓在战争之中被摧残的悲惨模样,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家常便饭,背井离乡的人更是处处可见,这一幕幕的人间悲剧都在他的心里触动起了涟漪,那时起他的心中便有了自己的想法。

黄菊

1944年开始,黄菊便先后在嘉善益善小学、启东小学就读,这一启蒙阶段里,黄菊深受他父亲的影响。黄菊的父亲是那个年代里少见的高材生,有高中文凭,所以对黄菊的要求格外严格,还教导他一定要使用普通话,这对黄菊以后的人生意义重大。

不知好学是不是也算一种遗传基因,黄菊与他的父亲一样都十分的勤奋。不光如此,年幼的黄菊还十分机灵,能说会道,身边的大人论起理来可能都说不过他,因为有好口才,他的演讲也是一顶一的好,这一优秀的特质伴随了黄菊的一生。

甚至还在他后来的工作生涯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过那都是后话。

黄菊

1950年9月份,黄菊升入了中学,在浙江嘉善一中学习,那时的黄菊思想渐渐成熟,开始有了自己的世界观,而马列主义对于他而言,就是这世界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那时的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能力去学习马列著作和相关思想,在他的心里一切都有了打算。

他必将为伟大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也必将让自己幼年时目睹的那些悲剧再一次上演。1956年,黄菊考入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机制造专业。

大学期间他刻苦认真,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这也让他担当得起新中国现代化人才这样的称号。

1963年,黄菊从大学毕业,他带着满腔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了国家建设之中,他到了上海,这个自己出生的地方,他开始在上海人造扳机器厂工作,那时的他可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在这座城工作四十年。

左二为香港贸发局主席邓莲茹,左四为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黄菊

最初时,他在工厂里担任车间技术员,虽然工作职权不大,但黄菊却把自己的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正是这份付出,给他不一样的人生。

在他担任技术员的那些年里,他将爱岗敬业四个字展现得淋漓尽致,还积极地参与到工厂的技术革新里,他知道国家想要强盛,就必须要发展好工业。

黄菊还与自己的同事们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台可控硅电炉自动配电装置,这无疑是实现了我国的技术突破,并且他们研制的这台机器有着各种优点,既可以减轻工人的负担,又可以提高产品质量。

黄菊

除此之外,黄菊还靠着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编写了《小电炉变压器超功率运行》一书,为其他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了方法与经验。

1977年开始,黄菊已经开始接手上海中华冶金厂的管理工作,那时的冶金厂被历史事件冲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黄菊的管理下,冶金厂逐步进入正轨,一点点的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1982年开始,黄菊还担任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副局长的职务,那时的他迅速找到了工厂所存在的问题,为了纠正这些问题。黄菊迅速调整策略,促进企业改革,提高企业质量,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黄菊

正是因为黄菊出色的管理能力和对一线基础工作的了解,黄菊在1983年开始出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市工业工作党委书记,后又担任了包括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上海市委书记等在内的一系列官职。

这时的他已经不再单单在企业与工业上发光发热,而是真正的开始为上海这座城市和城中无数的百姓而奋斗。

黄菊

不是故乡,胜似故乡

1994年,黄菊正式开始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一职,现在的人可能觉得,这是个好工作,毕竟上海是大城市,经济发展快,人员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殊不知,那时的上海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好的,甚至还成为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小“难题”。

在那个年代,经济发展运动进行得风生水起,上海作为有名的大城市,理应成为一种城市中的佼佼者,但是实际结果却并非如此。那时的上海与其他城市相比,已经出现了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产业分布失衡等一系列的问题,与其他同水平的城市相比较。

上海已经可以算作是最后一名了,所以黄菊肩上的担子可不轻。

黄菊

面对着这些问题,黄菊也觉得十分棘手,但他心中却开始有了打算,他知道当前阶段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尽快促进资金流入,只有这样才能让后续的改革成为可能,所以他将自己的目光放在了那时还不常见的“土地批租”上。

中国人自古便有家文化一说,而土地批租就意味着要把低矮的棚户区拆除,盖上高楼大厦,这对于家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人来说,着实是一道难关,更致命的是在黄菊之前,极少有人这么做,所以市民们都半信半疑,不敢答应。

这时黄菊出色的演讲能力发挥了作用,他在电视上公开演讲,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土地批租”的含义,并且还大胆做出保证。他这一系列充满信心的行为让上海市民也都为之信心满满,“土地批租”也终于得以一点点的推展开。

黄菊

最后,“土地批租”并没有辜负黄菊的期望,得益于这政策的实施,上海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流入,并且这些资金最后有都用在了百姓生活和城市建设上,可以说是漂亮的打赢了第一仗。

随后,黄菊又把自己的目光放在了上海市内的大小企业上,那时的上海企业大都是国有企业,在大背景之下,国有企业的生存状况欠佳,原本针对这一情况所设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局也因为种种原因遭到了限制,发挥不出实际作用。

危机关头,黄菊大胆表示:“改革是战略,稳定则是战术。”提倡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且对国有资产管理局进行解散,同时成立了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国资委与国资办,这两个机构使得国有企业的管理再一次变得井然有序,一点点的扭转了上海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不良境况。

黄菊

经过黄菊的不懈努力,上海再一次焕发了生机,再度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并且不断地刷新之前所留下的记录,向着更好的明天扬帆前进。

2002年,黄菊受国家指派,离开了自己奋斗了四十年的上海,奔赴北京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次年又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开始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

离开上海的时候,黄菊满是不舍,自己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十年,如今人到迟暮却还要来这一次离乡远行,上海之于他,不单单是个工作的城市、出生的城市。

黄菊

更是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城市,他在上海最艰难的时候挑起了大梁,让上海顺应潮流,做出变革,这才有了今天的上海,这里虽不是他祖籍所在,但却早已成了他心中的另一个故乡。然而,几十年的高强度工作还是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损伤。

2007年6月2日,黄菊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2015年,按照黄菊的遗愿,他被安葬在了上海福寿园,这位为上海付出大半辈子的人民好公仆再次回到了这个记载着自己过往的城市里,永远的、安静的睡了下去。

黄菊去世的时候,只有六十九岁,我们总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可惜他只差了一步便也能成为这稀少的一部分了。

不过,虽然在年龄上他没能达成这样的目标,但他对国家、人民的无数贡献却已经让他成为了值得所有人永远瞻仰、尊敬的人。

黄菊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对于一些人,这意义可能是平淡一生、无灾无妄,对于一些人可能是灯红酒绿、及时行乐,而对于黄菊,人生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用自己的一生来让祖国一步步的富强,让百姓一点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