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药的应用价值体现在系统的“养”与“控”而不是“杀”与“治”

虾药的应用精髓在于“生态养护”与“病害预防控制”,而非单纯的“杀灭病原”与“治疗疾病”。它强调通过调节水质、增强虾体免疫力、优化生长环境等策略,实现养殖系统的健康平衡,从而提升养殖效率与产品质量。

相关阅读延伸:


一、“养”与“杀”:

1

“养”的定义:

2

“杀”的定义:

二、“控”与“治”:

1

“控”的定义:

就是控制、操控与把控,以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水体生态危机、气候突变与病变。控是可预见性的、有步聚、有风险保障性的控;是防范于未燃或防止情况往更坏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控,因此,控的目的就是控住病害的产生或已产生的病症往更坏的方向发展,总体上就是稳住好的,抑住坏的,有效保证水体环境变化和对虾生长往好的、正常健康生长的方向发展。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下雨前泼洒解毒维C以有效提高对虾肠道内毒素的排毒功能,提高抗应力;下雨过后用天然植物提取活性力物(如生命解毒元)+酵素菌发酵生物酶浆+能量果酸(如保虾灵)泼洒可有效抢救倒藻、降解有害菌、藻毒素,迅速为对虾补充能量和维生素类,排解肠道内毒素,从而迅速恢复对虾活力,进一步提高抗应激力,有效防控雨后应激性和中毒性病害的产生等。

2

“治”:

字面上就是治疗的意思。治是通过杀灭的手段来挽救,治是清除残腐与敌害的过程,是对已出现的问题及病症的有效处置方法;表治为控制与缓解,根治则为清除与重生;治是救死扶生最后的方法与手段,所以,治是下策,治好则可重生,治不好则走向死亡的结局!对白对虾养殖来说,治只是应急措施,是最后的救命稻草,治好虽然可重生,但不一定获得生长而实现养殖增值。所以,以治托养的养殖管控方式是得不偿失的,事实证明,就目前的养殖环境来说是行不通的: 一是白便、白斑、偷死、空肠空胃等很多病害情况目前根本上就是还无药可医;二是用抗生素配合中西药来控住病害不但易造成成品虾药残超标,而且,大多情况也未必就能控得住。目前市场上能够“治”得了的虾药大多只是控得住不死,但并不能真正解决得了病症问题,这样治的结果大多也只能是治之后养不死但也很难养得大,或养成产出收益率相当低,几乎是白折腾或是亏损的。

三“养”与“控”是系统的养护管控过程:养与控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不是弧立或片面的解决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全局性的从根本上进行的保障措施。比如说肥好水是养好水的前提和基础,肥水就是要重新构建好菌藻相,只有重新构建好有益菌藻相了(比如培育绿藻与硅藻共生的黄绿水)、才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养护方法来保证有益菌藻相的种群优势及正常交替性繁殖生长。有益菌藻稳了水体的溶解氧就稳定,溶解氧稳定PH值就稳定,微生物对有机污物的氧化分解和有害物质的转化就正常,病害菌就不易得到大量的繁殖才生长,进而对虾就会不易受到有害物质和病害菌的侵害,对虾产生的应激反应少,对虾酶解代谢活力强,对虾处于聚能合成状态从而就会获得迅速生长;反之,水体就会往坏的方向发展,对虾就会出现病害。这就是一个能从根本上有效解问题的系统养护过程;又比如控,应对下雨后易出现的病害,有些人单靠雨前泼洒点维C,雨后泼洒点中草药、有机酸或葡萄糖结果还是不行的,病害照样出现,为何?!就是因为应用方法没有系统性,达不到系统解决问题的力度和深度;维生素C是解毒的,在雨后对虾应激反应激强烈、对虾活力较弱的情况下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中药也是可抗菌解毒的,但在对虾活力较弱的情况下单独使用往往只能是增加应激反应,让对虾死得更快!有机酸可络合部分重金属,解除部分氨氮等有害物质及有效缓解对虾应激反应症状,但却解不了有害菌藻毒素;葡萄糖虽然有补充能量、恢复对虾活力的作用,但在水体有害菌占优势的情况下,反而作为有效碳源助长病害菌的快速繁殖与生长。所以我们提出用天然植物提取活力物(生命解毒元)+酵素菌发酵生物酶浆+能量果酸(保虾灵)泼洒是有科学的道理的,能通过三者的协同效力作用,多管齐下,在解毒、控菌、抗应激和抢救倒藻调回水色方面一起齐发力,一次性有效力地控住危机、挽救局面、抑制住病害的产生和发展,这就是系统的力量在起作用!

总结

虾药的应用价值就体现在系统的“养”与“控”上,而不是“杀”与“治”’,这也是虾药应用最具能动性的表现;以前的治养模式是建立在养殖水源水体生态系还较好的基础上的,事实也说明,十年前养的虾易取得成功是因为当时的水体生态环境还较好,根本上也用不上多少消杀性、治疗性的虾药!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用了很多种类功能齐全的虾药产品为何反而不易养得成功、问题越来越多、效益越来越差?!这就是以治托养的局限性和危害性,同时也见证了以治托养时代的终结!

END